一、学校简介
陕西理工学院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2016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和从严治教,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出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了“扎根秦巴,服务区域”的办学特色。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设有16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实训中心。设有65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机械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特色学科),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拥有14个省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57亿元。学校馆藏图书210万余册。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15人,全日制在校生20945人。
二、学校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结合大学章程制定工作,学校发布《关于印发<陕西理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及<陕西理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内涵阐释>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明德博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立足于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陕南,服务基层。学校地处陕南秦巴地区,积极融入陕西高等教育的大格局中,以服务西部地区人才需求、文化需求、经济社会需求为服务面向定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九大学科门类。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大力发展教师教育和工程教育, 65个专业中,教师教育类专业13个,占学校专业总数的20%,工程教育类专业24个,占学校专业总数的36.92%,二者合计占学校专业总数的56.92%。
表一 陕西理工学院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学制 |
学科门类 |
1 |
经济学 |
020101 |
四年 |
经济学 |
2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020401 |
四年 |
经济学 |
3 |
法学 |
030101K |
四年 |
法学 |
4 |
思想政治教育 |
030503 |
四年 |
法学(师范) |
5 |
学前教育 |
040106 |
四年 |
教育学(师范) |
6 |
体育教育 |
040201 |
四年 |
教育学(师范) |
7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040203 |
四年 |
教育学 |
8 |
运动训练 |
040202K |
四年 |
教育学 |
9 |
汉语言文学 |
050101 |
四年 |
文学(师范) |
10 |
汉语国际教育 |
050103 |
四年 |
文学 |
11 |
英语 |
050201 |
四年 |
文学(师范) |
12 |
日语 |
050207 |
四年 |
文学 |
13 |
广播电视学 |
050302 |
四年 |
文学 |
14 |
秘书学 |
050107T |
四年 |
文学 |
15 |
历史学 |
060101 |
四年 |
历史学(师范) |
16 |
教育技术学 |
040104 |
四年 |
理学 |
17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070101 |
四年 |
理学(师范) |
18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070102 |
四年 |
理学 |
19 |
物理学 |
070201 |
四年 |
理学(师范) |
20 |
化学 |
070301 |
四年 |
理学(师范) |
21 |
应用化学 |
070302 |
四年 |
理学 |
22 |
地理科学 |
070501 |
四年 |
理学(师范) |
23 |
生物科学 |
071001 |
四年 |
理学(师范) |
24 |
应用心理学 |
071102 |
四年 |
理学 |
25 |
应用统计学 |
071202 |
四年 |
理学 |
26 |
环境科学 |
082503 |
四年 |
理学 |
27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080202 |
四年 |
工学 |
28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080203 |
四年 |
工学 |
29 |
工业设计 |
080205 |
四年 |
工学 |
30 |
车辆工程 |
080207 |
四年 |
工学 |
31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080301 |
四年 |
工学 |
32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080401 |
四年 |
工学 |
33 |
金属材料工程 |
080405 |
四年 |
工学 |
34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080407 |
四年 |
工学 |
35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080501 |
四年 |
工学 |
36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080601 |
四年 |
工学 |
37 |
电子信息工程 |
080701 |
四年 |
工学 |
38 |
通信工程 |
080703 |
四年 |
工学 |
39 |
自动化 |
080801 |
四年 |
工学 |
40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80901 |
四年 |
工学 |
41 |
网络工程 |
080903 |
四年 |
工学 |
42 |
土木工程 |
081001 |
四年 |
工学 |
43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081301 |
四年 |
工学 |
44 |
环境工程 |
082502 |
四年 |
工学 |
45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082702 |
四年 |
工学 |
46 |
建筑学 |
082801 |
五年 |
工学 |
47 |
生物工程 |
083001 |
四年 |
工学 |
48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120102 |
四年 |
工学 |
49 |
工业工程 |
120701 |
四年 |
工学 |
50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080714T |
四年 |
工学 |
51 |
工程管理 |
120103 |
四年 |
管理学 |
52 |
市场营销 |
120202 |
四年 |
管理学 |
53 |
财务管理 |
120204 |
四年 |
管理学 |
54 |
人力资源管理 |
120206 |
四年 |
管理学 |
55 |
图书馆学 |
120501 |
四年 |
管理学 |
56 |
物流管理 |
120601 |
四年 |
管理学 |
57 |
电子商务 |
120801 |
四年 |
管理学 |
58 |
工商管理 |
120201K |
四年 |
管理学 |
59 |
会计学 |
120203K |
四年 |
管理学 |
60 |
旅游管理 |
120901K |
四年 |
管理学 |
61 |
音乐学 |
130202 |
四年 |
艺术学(师范) |
62 |
舞蹈编导 |
130206 |
四年 |
艺术学 |
63 |
美术学 |
130401 |
四年 |
艺术学(师范) |
64 |
视觉传达设计 |
130502 |
四年 |
艺术学 |
65 |
环境设计 |
130503 |
四年 |
艺术学 |
3.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截至2015年10月,我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共20945人,其中本科生20349人,本科生占学生总数的97.15%。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5年我校本科录取4691人,其中普通本科招生4532人,专升本招生159人,新生报到率达到了97.7%。2015年我校在外省共招生906人,占总招生人数19%;在陕共招生3785人(本科3626人,专升本159人),占总招生人数81%。
陕西省内录取考生中,文科最高分530分(超过二本线63分),最低分为482分(超过二本线15分),平均分491(超过二本线24分);理科最高分503分(超过二本线63分),最低分为462分(超过二本线22分),平均分470(超过二本线30分)。
5.留学生教育及本科生海外交流情况
学校按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依据《陕西理工学院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学生海外学习交流工作。2015年共有144名学生参与国境内外各类学习交流活动。
2015年我校首次招收留学生,全年招收留学生10人次,均为汉语言进修生,主要来自美、英、法、日、爱沙尼亚、俄罗斯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学校注重规范留学生教学和生活管理工作,为使留学生学有所获、生活稳定,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改善留学生生活条件,制定了《陕西理工学院外国留学生教学工作管理规定》、《陕西理工学院突发涉外事件应急机制》等管理规范。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1.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生师比
截至2015年底,我校专任教师1115人,生师比17.77:1。
学校专任教师中硕士学位58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29%,博士学位25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6%;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39人(其中教授为129人)。双聘院士3人、双聘长江学者2人、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9人、“三五人才工程”人选2人。
学校现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其中2015年新增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3个,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荣氏国际教育基金奖获得者等30余人,“汉江学者”70余人。
表二 专任教师队伍结构统计表
类别 |
教师数量 |
职称结构 |
正高级职称人数 |
116 |
副高级职称人数 |
266 |
中级职称人数 |
625 |
初级职称人数 |
108 |
年龄结构 |
35岁以下教师人数 |
319 |
36-45岁教师人数 |
524 |
46岁以上教师人数 |
272 |
学历结构 |
博士学历教师人数 |
252 |
硕士学历教师人数 |
583 |
本科教师人数 |
274 |
专科及以下教师人数 |
6 |
总计 |
1115 |
表三 陕西理工学院省级教学团队一览表
序号 |
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时间 |
备注 |
1 |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 |
付兴林 |
2015 |
省级 |
2 |
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关嵩山 |
2015 |
省级 |
3 |
基础物理课程教学团队 |
任亚杰 |
2014 |
省级 |
4 |
微生物学科教学团队 |
陈文强 |
2014 |
省级 |
5 |
机械制造课程群教学团队 |
白海清 |
2013 |
省级 |
6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
冯小明 |
2012 |
省级 |
7 |
植物学科教学团队 |
赵 桦 |
2010 |
省级 |
8 |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
曾小珊 |
2009 |
省级 |
9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
张义明 |
2008 |
省级 |
10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
何 宁 |
2007 |
省级 |
2.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主讲教师资格管理,任课教师均通过岗前培训和试讲取得主讲教师资格。
学校坚持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2015年上课教授110人,占教授总数的94.83%。2015年我校开设本科生课程5378门次,其中,教授授课466门次,占授课门次总数的8.67%,副高职称教师授课1970门次,占授课门次总数的36.6%。
3.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5年学校持续加大本科教学投入,有效的保障了本科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总支出3650.52万元,生均1794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926.11万元,生均230元;本科实践经费624.3万元,生均0.3万元。
4.教学用房、设备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2015年学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48.78万平方米,生均23.2平方米;实验室、实习场所24.98万平方米,生均12.28平方米。
2015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资产总值33571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5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327.51万元。
5.图书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54943平方米,各类阅览室22个,阅览室座位数5400席,图书馆实现了采、编、藏、借、阅、检一体化的网络化服务管理。
纸质图书总量210.01万册,生均97.24册,外借图书18.83万册次;电子图书84.975万种,电子期刊12637种,中外文各类数据库28个,年下载总量138.9万篇次。
6.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学校拥有完善的网络环境,已建成以万兆为核心、千兆为主干的跨城区大规模园区网,南北校区全面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学校开通了电子邮件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实验管理系统、学科竞赛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等20余个管理服务应用系统。目前正在建设我校数据共享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服务门户平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等。校园网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平台。
校园网汇集了中国知网、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CSC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国标准数据库、古籍及民国文献数据库、外文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外文特色专题数据库、师范教育专题数据库等40余个中外文教学科研资源数据库,建立了网络通识课学习平台及省、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平台,促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2015年学校继续大力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专业建设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立足教师教育和工程教育实际,学校坚持“需求导向、系统改革、创业融入、特色发展”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进一步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协同育人新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1)学校专业总数动态保持在65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历史学、法学九大学科。
(2)以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为引领,积极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截至2015年底,学校获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
(3)加强新专业建设与管理,增加教学软硬件投入,改善了新办专业教学条件。
(4)规范专业建设,制订了65个本科专业的专业标准。
表四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点统计表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负责人 |
立项时间 |
备注 |
1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何 宁 |
2012 |
国家级 |
2 |
汉语言文学 |
付兴林 |
2014 |
省级 |
3 |
经济学 |
关嵩山 |
2014 |
省级 |
4 |
物理学 |
任亚杰 |
2013 |
省级 |
5 |
生物科学 |
霍科科 |
2013 |
省级 |
6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冯小明 |
2012 |
省级 |
表五 陕西理工学院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一览表
序号 |
实验区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时间 |
1 |
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付兴林 |
2015 |
2 |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关嵩山 |
2015 |
3 |
秦巴资源生物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霍科科 |
2013 |
4 |
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彭玉海 |
2012 |
5 |
区域资源生物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霍科科 |
2009 |
6 |
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冯小明 |
2008 |
7 |
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张义明 |
2007 |
2.课程建设
2015年学校开设课程2708门总计5378门次,其中选修课1111门,占课程总门数的41.03%。
学校目前已形成了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等五大课程平台,采用“平台+模块”的模式,强化课程建设。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按照突出专业主干课,加强专业核心课的思路,进行课程优化重组,形成了由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以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课程结构。贯彻中省有关精神,在课程体系中增设创业类基础课程和公共艺术类课程,并从2012级学生开始正式实施。
二是深化课程综合改革,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学校积极推进公共平台课程改革,注重教学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学英语”实行分级、分段教学,“大学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注重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大学计算机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学物理、大学数学等课程,根据专业培养需求设置不同模块进行选择。2015年学校全面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了核心课程质量标准。专业课改革按照“整合课程、强化实践、夯实基础”的思路,对教学内容相同、相近的课程进行了整合优化,减少交叉重复;对同一学科基础(专业大类)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打通设置;加大专业类课程的实践内容部分,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有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三是改革课程考核方式。2015年修订了《陕西理工学院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规定》,鼓励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考核,注重学生能力考核。
四是推进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十二五”期间,学校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9门,改造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校级精品课程35门。引进尔雅通识课程13门,面向全校学生开放。
表六 陕西理工学院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一览表
序号 |
课程名称 |
类型 |
级别 |
获准时间 |
1 |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省部级 |
2014年7月 |
2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省部级 |
2014年7月 |
3 |
大学物理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省部级 |
2014年7月 |
4 |
数控技术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省部级 |
2014年7月 |
5 |
动物学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省部级 |
2013年12月 |
6 |
材料成形工艺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省部级 |
2013年12月 |
7 |
原子物理学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省部级 |
2013年12月 |
8 |
理论力学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省部级 |
2013年12月 |
9 |
运筹学及其应用 |
精品(优秀)课程(群) |
省部级 |
2011年10月 |
10 |
市场营销学 |
精品(优秀)课程(群) |
省部级 |
2011年10月 |
11 |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
精品(优秀)课程(群) |
省部级 |
2012年12月 |
12 |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 |
精品(优秀)课程(群) |
省部级 |
2010年4月 |
13 |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 |
精品(优秀)课程(群) |
省部级 |
2009年6月 |
14 |
大学物理 |
精品(优秀)课程(群) |
省部级 |
2008年6月 |
15 |
高等代数 |
精品(优秀)课程(群) |
省部级 |
2007年6月 |
16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
精品(优秀)课程(群) |
省部级 |
2007年6月 |
17 |
中国古代文学 |
精品(优秀)课程(群) |
省部级 |
2006年6月 |
18 |
动物学 |
精品(优秀)课程(群) |
省部级 |
2005年7月 |
19 |
机械原理 |
精品(优秀)课程(群) |
省部级 |
2004年8月 |
3.教材建设
学校坚持“以选为主、以编为辅”的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原则,明确教材选用程序,规范教材选用工作。优先选用各级各类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优先选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教材。
2015年我校教师共编著出版教材35部,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1部,二等奖2部。
学校设立教材建设专项经费,采用项目式管理的方式推进校本教材建设,2015年投入建设经费15万元,立项资助教材建设项目8项。
表七 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编写出版教材一览表
序号 |
所属院系 |
完成人 |
教材名称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1 |
教科学院 |
袁书卷 |
教育心理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2 |
教科学院 |
郑宽明 |
教师职业道德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5年8月 |
3 |
教科学院 |
张晓华 |
教育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4 |
教科学院 |
郑宽明 |
教育政策法规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5 |
材料学院 |
李文虎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程 |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6 |
教科学院 |
宋维虎 |
多媒体CAI课件制作教程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7 |
教科学院 |
宋维虎 |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训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8 |
数计学院 |
蒋璞 |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项目化教程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9 |
数计学院 |
邓方安 |
线性代数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2015年7月 |
10 |
生工学院 |
冯自立 |
生物分离工程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11 |
生工学院 |
蒋景龙 |
植物组织培养教程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12 |
机械学院 |
张军峰 |
UGNX 8.0 数控铣多轴加工工艺与编程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15年7月 |
13 |
生工学院 |
张志健 |
食品安全导论(第二版)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15年7月 |
14 |
生工学院 |
张志健 |
食品安全事件管理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15年7月 |
15 |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
郭云玲 |
电子工艺实习教程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5年7月 |
16 |
数计学院 |
肖海蓉 |
数据库的开发与管理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17 |
外语学院 |
张红霞 |
新编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18 |
经法学院 |
胡凡 |
基础会计学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19 |
体育学院 |
黄荣 |
健美操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15年4月 |
20 |
物电学院 |
龙光利 |
信息论与编码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21 |
管理学院 |
胡丽丽 |
管理信息系统 |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5年7月 |
22 |
体育学院 |
邱毅 |
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教程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15年4月 |
23 |
艺术学院 |
张默 |
乐理与视唱练耳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24 |
艺术学院 |
吉武昌 |
三笔字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25 |
教科学院 |
谭娟 |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26 |
土建学院 |
张波 |
材料力学 |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27 |
机械学院 |
王瑾 |
材料力学 |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15年8月 |
28 |
管理学院 |
任颖洁 |
管理学基础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29 |
管理学院 |
丁建国 |
财务管理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30 |
管理学院 |
王东生 |
管理运筹学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31 |
数计学院 |
高虎 |
多媒体综合实训教程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32 |
经法学院 |
唐萍萍 |
经济法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2015年7月 |
33 |
化学学院 |
李志洲 |
化工设计(第二版) |
中国石化出版社 |
2015年8月 |
34 |
机械学院 |
陈杰峰 |
工程制图(第四版)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35 |
机械学院 |
陈杰峰 |
工程制图习题集(第三版)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2015年7月 |
表八 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省级优秀教材获奖一览表
序号 |
教材名称 |
主编姓名 |
学院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获奖等级 |
1 |
高电压技术 |
马永翔 |
电气学院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9年1月 |
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 |
2 |
通信原理 |
龙光利 |
物电学院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12年7月 |
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
3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陈勇 |
数计学院 |
科学出版社 |
2012年9月 |
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
4.实践教学
根据学校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要求,学校着力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创新能力。以国家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以师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抓手,通过加强学生参赛过程训练,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2015年继续加大经费投入,鼓励师生广泛参与,全年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校注重实验室建设,2015年投入2500余万元,用于学校本科教学实验设备更新和建设工作,改善了实验条件,为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依据专业发展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利用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合作广度。目前,学校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23个,其中生产(专业)实习基地74个,教师教育类实习基地47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3个。
5.毕业论文(设计)
2015年学校继续贯彻落实《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修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细则》等文件,严格规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流程及质量标准。
一方面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智能管理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领导、选题与审题、开题、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中期检查、答辩等各个环节严格监控,共组织专家抽查任务书和开题报告1432份、中期检查1357人次、毕业答辩抽查1135人,重点抽查毕业论文(设计)1103份,并对抽查情况进行总结通报。另一方面学校继续采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检测,有效杜绝毕业论文(设计)抄袭等不良现象,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2015年共有5376名本科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其中5359名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评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159篇。
五、创新创业教育
2015年学校制订《陕西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及任务,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积极探索实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1年我校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依托会计学、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汉语言文学 4个试点专业,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新途径,取得了良好效果。截止2015年底共有660余名学生参加实验班学习,其中85名学生毕业。在总结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上,学校完成了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2.整合内外资源,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2014版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构建“基本素质平台+专业能力平台+能力拓展平台”课程教学体系,促进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一方面校内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中开设了创业设计与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当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等创新创业类课程,另一方面,引进校外尔雅在线课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资源。学校还出台文件,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程(2学分),纳入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范围。
3.突出个性培养,完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一是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二是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三是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四是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在学位授予中冲抵重修学分制度。如:获得过国家级学科竞赛个人一等奖或者集体一等奖前五名者,减免50个重修学分,增加课程平均学分绩点 0.5;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在本专业领域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作品)独立完成者,减免 50 个重修学分,增加课程平均学分 绩点 0.3;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本专业领域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作品),独立完成者减免15个重修学分,增加课程平均学分绩点0.2等等。
4.加大资金投入,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学校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与学院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紧密结合,通过校内资源整合、专项资金建设、校企合作共建,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平台。
截止2015年,学校完成对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物理、计算机实训平台等的改造;建成经管类实验实训平台、教师教育专业实训平台、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GE项目、3D打印实训平台等公共实验实训平台5个;建成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
5.实施项目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活动
我校制定《陕西理工学院本、专科生创新创业竞赛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学院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学院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等文件,将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设置相应学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活动。
2015年学校学科竞赛立项39项,支持经费60万元,相比2014年增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96项,其中省级18项,国家级35项,支持经费29.17万元。相比2014年项目和经费投入均有所增加。
2015年本科生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技能竞赛省级以上奖励600余项,获奖1200余人次,发表论文144篇,获得专利173项。
表九 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大学生学科竞赛立项项目一览表
序号 |
竞赛名称 |
校内组织单位 |
1 |
“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 |
电气学院 |
2 |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
物电学院 |
3 |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
机训中心 |
4 |
2015“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
数计学院 |
5 |
陕西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 |
机械学院 |
6 |
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 |
材料学院 |
7 |
“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技能大赛 |
生工学院 |
8 |
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 |
管理学院 |
9 |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 |
管理学院 |
10 |
陕西省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 |
体育学院 |
11 |
2015年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 |
体育学院 |
12 |
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 |
生工学院 |
13 |
“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
机械学院 |
14 |
“永冠杯”第六届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 |
材料学院 |
15 |
全国中高等院校“广联达”杯工程算量及施工管理大赛 |
土建学院 |
16 |
2015年(第8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
数计学院 |
17 |
第四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 |
数计学院 |
18 |
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 |
土建学院 |
19 |
陕西省大学健美操锦标赛 |
体育学院 |
20 |
全国高校GIS大赛 |
文旅学院 |
21 |
陕西省第六届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 |
化学学院 |
22 |
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教学技能大赛 |
物电学院 |
23 |
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文学院 |
24 |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
经法学院 |
25 |
陕西省第六届工业工程改善创意竞赛 |
管理学院 |
26 |
全国大学生金融法知识竞赛 |
经法学院 |
27 |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
外语学院 |
28 |
2015“天作奖”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
土建学院 |
29 |
2015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 |
土建学院 |
30 |
陕西省第37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 |
体育学院 |
31 |
2015年甲骨文杯全国Java程序设计大赛 |
数计学院 |
32 |
2015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 |
数计学院 |
33 |
万方数据公益助学文献检索竞赛 |
文旅学院 |
34 |
高校地理师范生“中教启星杯”教学技能大赛 |
文旅学院 |
35 |
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与服务创新实践竞赛 |
经法学院 |
36 |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3D建模大赛) |
机械学院 |
37 |
第四届网中网杯全国大学生财务决策大赛 |
管理学院 |
38 |
2015年“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 |
管理学院 |
39 |
2015年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 |
管理学院 |
表十 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经费(元) |
备注 |
1 |
航拍四旋翼飞行器的设计 |
5000 |
国家级 |
2 |
基于Arduino的桌面级3D打印机的设计 |
5000 |
国家级 |
3 |
电气专业微机控制技术实训装置 |
5000 |
国家级 |
4 |
多功能语音型室内甲醛浓度检测及告警装置 |
5000 |
国家级 |
5 |
奶牛乳房炎三联重组多肽表位疫苗的研制及其抗原性分析 |
5000 |
国家级 |
6 |
形状记忆合金弹簧性能测试仪研究 |
5000 |
国家级 |
7 |
轻质粉煤灰保温装饰板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5000 |
国家级 |
8 |
茶多酚大鲵胶原蛋白面膜研发 |
5000 |
国家级 |
9 |
飞机风挡雨刷检测装置数字样机设计 |
5000 |
国家级 |
10 |
智能信号发生器 |
5000 |
国家级 |
11 |
高楼半自动化清洁机器人 |
5000 |
国家级 |
12 |
绿地智能喷灌系统设计 |
5000 |
国家级 |
13 |
升降式飞机表面清洗设备数字样机设计 |
5000 |
国家级 |
14 |
基于RSA算法加密的二维码手机签到系统 |
5000 |
国家级 |
15 |
废有机玻璃注塑发泡制品研究 |
5000 |
国家级 |
16 |
汉中三国人文数字影像探析 |
5000 |
国家级 |
17 |
再生EPS轻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
5000 |
国家级 |
18 |
智能防尘防雨车衣设计 |
5000 |
国家级 |
19 |
油茶的脱毒与快速繁殖技术的建立 |
5000 |
国家级 |
20 |
基于铝与铬菁R显色体系对水溶液中草酸根的识别与检测 |
5000 |
国家级 |
21 |
自动逐光浇水智能花盆 |
5000 |
国家级 |
22 |
改性超细矿粉对生土材料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
5000 |
国家级 |
23 |
野生马兰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不同部位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5000 |
国家级 |
24 |
汽车轮胎周围异物报警装置 |
5000 |
国家级 |
25 |
高空智能玻璃清洁装置 |
5000 |
国家级 |
26 |
全自动谷物干燥机 |
5000 |
国家级 |
27 |
盲人乘车便携系统 |
5000 |
国家级 |
28 |
陶瓷表面碳涂层原位生长实验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
5000 |
国家级 |
29 |
基于DDS与PLL的数字式同步信号源 |
5000 |
国家级 |
30 |
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系统 |
5000 |
国家级 |
31 |
汉江河流域段的水质监测 |
5000 |
国家级 |
32 |
基于CPAC激光热敏技术不同材质和尺寸商品自动包装机研制 |
5000 |
国家级 |
33 |
在线鞋类定制分享平台 |
5000 |
国家级 |
34 |
基于无线传输的LED显示控制系统的设计 |
5000 |
国家级 |
35 |
汉中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制作 |
5000 |
国家级 |
36 |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安防系统 |
3000 |
省级 |
37 |
汉中市绿色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综合评价 |
3000 |
省级 |
38 |
基于中小型PLC的泵(机)群远距离保护与控制系统设计 |
3000 |
省级 |
39 |
复合微生物菌群固定化模型及其净水效果的研究 |
3000 |
省级 |
40 |
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制备及线切割加工性能研究 |
3000 |
省级 |
41 |
CIIR/BR并用配方优化设计 |
3000 |
省级 |
42 |
“选我所爱”大学专业服务网 |
3000 |
省级 |
43 |
快递运输储物柜及助力装置设计 |
3000 |
省级 |
44 |
基于微信平台的幼儿园家园共育行动研究 |
3000 |
省级 |
45 |
MoS2负载金属团簇的制备及其在生物质催化应用的研究 |
3000 |
省级 |
46 |
陕西省城镇格局与地形关系的定量分析 |
3000 |
省级 |
47 |
基于互联网的汉中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研究 |
3000 |
省级 |
48 |
汉中地区住宅结构经济性分析 |
3000 |
省级 |
49 |
三种植物对陕南矿区Pb、Zn污染土壤的吸收性能研究 |
3000 |
省级 |
50 |
LH650高度仪设计 |
3000 |
省级 |
51 |
飞机起落架安装车数字样机设计 |
3000 |
省级 |
52 |
陕南民歌中器乐伴奏的研究与运用 |
3000 |
省级 |
53 |
高强高韧Ti2AlC/TiAl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 |
3000 |
省级 |
54 |
分布式电源入网及其电能质量研究 |
1800 |
校级 |
55 |
“快来递”快递行业撮合平台建设 |
1500 |
校级 |
56 |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新型抗生素研究 |
1500 |
校级 |
57 |
大学生专业艺术合唱排练研究 |
1800 |
校级 |
58 |
改性胶原蛋白环保型胶黏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1500 |
校级 |
59 |
健身新概念商务网络平台 |
1200 |
校级 |
60 |
泡沫分离法提取桔梗总皂苷的研究 |
1500 |
校级 |
61 |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衔接一体化研究:以陕南教师教育为例 |
1500 |
校级 |
62 |
基于改进的旋转森林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
1500 |
校级 |
63 |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调查研究 |
1200 |
校级 |
64 |
汉中地区中小学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现状及对策研究 |
1500 |
校级 |
65 |
基于微信平台的企业服务与宣传模式的建设 |
1200 |
校级 |
66 |
地方历史特色与中学素质教育建设融合性研究 |
1500 |
校级 |
67 |
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以汉中市汉台区街道合作为例 |
1200 |
校级 |
68 |
第二课堂与高校师范教育的调研分析与思考——以陕西部分高等院校为例 |
1500 |
校级 |
69 |
青少年游泳技能培训平台 |
1200 |
校级 |
70 |
陕西酷易学科技有限公司 |
1200 |
校级 |
71 |
两个tetrathienoanthracenenes异构体的电子传输和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 |
1500 |
校级 |
72 |
基于斯特林发动机功率提升的研究 |
1800 |
校级 |
73 |
创客有限责任公司 |
1200 |
校级 |
74 |
白芨SSR引物的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1500 |
校级 |
75 |
小鼠十二指肠中维生素D受体表达变化规律的研究 |
1500 |
校级 |
76 |
小型光伏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1800 |
校级 |
77 |
汉中校园广告服务平台创业计划 |
1200 |
校级 |
78 |
基于支撑向量机的轴承故障诊断集成算法研究 |
1500 |
校级 |
79 |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调控核酸结构稳定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
1500 |
校级 |
80 |
基于大学生信息行为分析的图书馆服务研究 |
1500 |
校级 |
81 |
传统民间幼儿游戏整理与开发 |
1800 |
校级 |
82 |
基于微信平台的网上商城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
1500 |
校级 |
83 |
废旧粘土砖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 |
1500 |
校级 |
84 |
氧化锌纳米阵列/聚乙烯咔唑混合紫外光探测器研究 |
1500 |
校级 |
85 |
大学生微信使用与自我完善研究 |
1200 |
校级 |
86 |
响应面法优化紫山药多糖超声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1500 |
校级 |
87 |
砂土颗粒级配和形状对其宏观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研究 |
1500 |
校级 |
88 |
地方院校TEM-4写作状况调查研究 |
1500 |
校级 |
89 |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的现状及提升研究 |
1500 |
校级 |
90 |
碱激发矿渣改性生土墙体材料试验研究 |
1500 |
校级 |
91 |
文科类女大学生考研现状调查与诊断研究——以陕西高校为中心 |
1500 |
校级 |
92 |
水分子对HO2+NO反应影响的理论研究 |
1500 |
校级 |
93 |
网络模式下“直销银行”发展模式研究 |
1200 |
校级 |
94 |
多终端管理系统 |
1500 |
校级 |
95 |
几种催化剂对HDN裂解反应中氢迁移过程的影响 |
1500 |
校级 |
96 |
“矮马”影音工作室建立与运营 |
1200 |
校级 |
六、质量保障体系
1.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与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相关政策措施
依据《陕西理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学校不断强化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地位,切实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明确校院两级党政一把手是本科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学校坚持本科教学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 2015年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议11次,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走访调研70余人次,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问题。学校坚持学校领导、主要职能部门联系教学一线制度,学校领导还经常性的参加各类常规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深入课堂了解本科教学工作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2015年11月,学校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就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中心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在总结“十二五”期间我校在教学工作各方面发展和成绩的基础上,提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挑战,要求全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五大工程”提升学校内涵建设,积极推进综合改革。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按照《陕西理工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施方案》要求,强化健全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已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注重教学质量监控三支队伍建设,通过各级领导干部听课评教队伍、教学督导队伍和学生信息员队伍,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检查和专项调查工作,多渠道获取教学环节、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的工作信息,为保障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2)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根据教学运行的实际需要和新形势要求,2015年学校修订了《陕西理工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制定颁发了《陕西理工学院本科生转学实施细则》、《关于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的通知》,并对18个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制度编制情况进行调研,推进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
学校依据教学管理相关制度认真开展各项教学工作,通过组织随机教学检查、常规教学检查、专项教学检查,监控教学运行与教学质量。学校依据《陕西理工学院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考核办法》,从教学运行与管理、教学改革与建设、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和排名,每年对全校18个教学单位进行考核;依据《陕西理工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2013、2014、2015年度学校分别对4人次、10人次、1人次进行了教学事故认定处理。
学校坚持教学督导制度,2015年16位教学督导共听课788节次,听课评教成绩优良率92.63%,较2014年有所提升。
学校各教学单位均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及时反映教学工作情况,反馈教学信息。2015年度学生网上评教参与率98.23%,评教平均分95.39,相比2013、2014年度学生参评比例和评教平均分均有所提高。
3.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开展教学评估情况
(1)本科教学基本状态
2015年,学校65个本科专业共开设课程2708门,符合各专业培养计划要求。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15人,生师比17.77:1,教师数量较为充足。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571万元,生均1.65万元;教学行政用房面积487767平方米,生均23.2平方米,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12.28平方米;学校馆藏各类图书210.01万册,生均97.24册,教学基本设施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2015年学校投入教学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3650.52万元,生均1794元;本科实践经费624.3万元,生均0.3万元,教学经费保障较为充足。
(2)开展教学评估情况
根据省教育厅和巡视诊断工作要求,结合巡视诊断专家组对我校诊断意见,学校向省教育厅报送了《巡视诊断整改提高方案》和《巡视诊断整改落实工作报告》,针对专家提出的三化问题和学校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建设与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提出“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工作,提升科学研究水平;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增强学校发展动力”五项措施,以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015年学校印发《陕西理工学院关于做好审核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全校按照审核评估工作的原则要求,以提高教学资源条件保障的有效度、提高教学运行管理的有效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工作目标,认真做好审核评估各项准备工作。
2015年学校印发《陕西理工学院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组织召开专业认证培训会,开展专业认证调研和培育,启动我校专业认证工作。
2015年学校继续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第三方评估,完成2015届毕业生质量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整体评价呈上升趋势,近两届校友推荐度高于全国非“211”本科平均水平,校友满意度连续四届与全国非“211”本科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在教学方面,我校2013届-2015届毕业生对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评价持续上升,2013届-2015届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重要度评价基本稳定,满足度评价整体呈上升趋势;2015届毕业生的专业相关度、就业稳定性、校友满意度均与全国非“211”本科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在非失业率、月收入、就业现状满意度均低于全国非“211”本科平均水平。
七、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学习满意度
在2015届毕业生满意度问卷调查工作中,毕业生参与率为93.5%,调查显示:毕业生对教学满意的占82.56%,较满意的占14.69%,两项合计97.25%,高于2014届,2013-2015毕业生对教学调查满意率持续上升。
麦可思数据我校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我校2013届-2015届毕业生对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分别为74%、79%、83%)持续上升,与此同时,2013届-2015届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重要度评价(分别为79%、76%、77%)基本稳定,满足度评价(分别为64%、69%、69%)整体呈上升趋势,学校教学工作整体开展效果不断提升,毕业生对于教学培养过程的认可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更好地满足了实际应用领域的需要。
我校2013届-2015届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总体满足度(分别为81%、82%、82%)、核心知识总体满足度(分别为80%、82%、81%)均基本稳定,且与全国非“211”本科平均水平(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分别为81%、82%、82%,核心知识满足度分别为80%、81%、81%)相比均基本持平。学校育人工作整体成效持续稳定,能力知识培养满足实际工作岗位和升学的需求。
2.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
依据《陕西理工学院本、专科培养计划》、《陕西理工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和《陕西理工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学校对2015届5376名本科的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授予资格进行了审查,共有5359人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毕业率为99.68%;5298人符合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学位授予率为98.55%。
3.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5届毕业生共有343人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4.就业情况、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毕业生成就等
2015年应届本科毕业生5376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81%,用人单位满意率95.10%。各专业就业率见下表:
表十一 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本科专业就业率统计表
序号 |
专业 |
毕业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1 |
经济学 |
82 |
73 |
89.02% |
2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110 |
98 |
89.09% |
3 |
法学 |
77 |
63 |
81.82% |
4 |
思想政治教育 |
52 |
45 |
86.54% |
5 |
教育技术学 |
41 |
40 |
97.56% |
6 |
体育教育 |
81 |
68 |
83.95% |
7 |
运动训练 |
60 |
56 |
93.33% |
8 |
社会体育 |
53 |
42 |
79.25% |
9 |
文秘教育 |
34 |
33 |
97.06% |
10 |
汉语言文学 |
214 |
206 |
96.26% |
11 |
对外汉语 |
38 |
35 |
92.11% |
12 |
英语 |
163 |
159 |
97.55% |
13 |
日语 |
32 |
31 |
96.88% |
14 |
广播电视新闻学 |
57 |
56 |
98.25% |
15 |
音乐学 |
74 |
70 |
94.59% |
16 |
美术学 |
74 |
73 |
98.65% |
17 |
艺术设计 |
88 |
83 |
94.32% |
18 |
历史学 |
63 |
62 |
98.41% |
19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136 |
129 |
94.85% |
20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7 |
56 |
98.25% |
21 |
物理学 |
93 |
90 |
96.77% |
22 |
化学 |
71 |
70 |
98.59% |
23 |
应用化学 |
69 |
68 |
98.55% |
24 |
生物科学 |
56 |
55 |
98.21% |
25 |
地理科学 |
29 |
29 |
100.00% |
26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94 |
92 |
97.87% |
27 |
环境科学 |
34 |
29 |
85.29% |
28 |
应用心理学 |
32 |
28 |
87.50% |
29 |
金属材料工程 |
104 |
102 |
98.08% |
30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97 |
95 |
97.94% |
31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328 |
317 |
96.65% |
32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204 |
202 |
99.02% |
33 |
工业设计 |
56 |
55 |
98.21% |
34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115 |
113 |
98.26% |
35 |
热能与动力工程 |
113 |
110 |
97.35% |
36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202 |
201 |
99.50% |
37 |
自动化 |
110 |
107 |
97.27% |
38 |
电子信息工程 |
171 |
168 |
98.25% |
39 |
通信工程 |
134 |
127 |
94.78% |
40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58 |
145 |
91.77% |
41 |
网络工程 |
78 |
77 |
98.72% |
42 |
建筑学 |
62 |
62 |
100.00% |
43 |
土木工程 |
152 |
150 |
98.68% |
44 |
环境工程 |
60 |
53 |
88.33% |
45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85 |
84 |
98.82% |
46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62 |
59 |
95.16% |
47 |
生物工程 |
78 |
75 |
96.15% |
48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58 |
58 |
100.00% |
49 |
工业工程 |
66 |
66 |
100.00% |
50 |
工程管理 |
95 |
90 |
94.74% |
51 |
工商管理 |
55 |
50 |
90.91% |
52 |
市场营销 |
71 |
70 |
98.59% |
53 |
会计学 |
152 |
151 |
99.34% |
54 |
财务管理 |
102 |
100 |
98.04% |
55 |
人力资源管理 |
77 |
71 |
92.21% |
56 |
旅游管理 |
61 |
53 |
86.89% |
57 |
电子商务 |
50 |
50 |
100.00% |
58 |
物流管理 |
133 |
131 |
98.50% |
59 |
图书馆学 |
23 |
20 |
86.96% |
麦可思数据公司对我校2015届毕业生调查统计, 2013届-2015届均有半数以上的毕业生在陕西省就业(分别为53.1%、59.9%、57.3%)。2015届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10.3%)、“财务/审计/税务/统计”(7.0%)、“建筑工程”(6.9%)、“计算机与数据处理”(6.7%)类职业,我校为本地区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
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收入、就业满意度等方面就业质量较往年有所提升。2013届-2015届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分别为3152元、3374元、3611元)呈上升的趋势,与全国非“211”本科平均水平(分别为3447元、3649元、3907元)的涨幅基本一致。2015届毕业生对就业现状满意程度(59%)较上届(55%)有所提升。与此同时,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分别为45%、45%、46%)呈上升趋势。
5.体质测试达标率
2015年我校本科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为84%。
八、特色发展
1.结合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专业标准制定工作,全面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了核心课程质量标准。
专业课改革按照“整合课程、强化实践、夯实基础”的思路,对教学内容相同、相近的课程进行了整合优化,减少交叉重复;对同一学科基础(专业大类)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打通设置;加大专业类课程的实践内容部分,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有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2. 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活动
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先后制定《陕西理工学院创新学分管理办法2011》、《陕西理工学院创新创业竞赛管理办法2012》、《陕西理工学院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2013》、《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2014》等文件,将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设置相应学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活动。
从2005年起,我校每年自筹经费近30万元,率先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UIPP)”,完成立项研究256项。2012年起,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几年,校级项目共立项400余项,省级以上200余项。近年来投入专项经费340余万元,资助大学生学科竞赛、科技活动项目40余种,组织参与或举办各类大学生校内外创新实践300余次。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协同育人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业企业全方位深度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到位,政、产、学、研等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立。与此同时,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在“全员育人”方面,缺乏常态化、规范性的交流沟通机制,在协同育人的责任问题上,存在职责不清、工作推诿等现象,导致育人力量分散,育人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学校内部“全员育人”制度有待加强。
二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不足,相关部门联动不够,创新创业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平台、场地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学生需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导向和保障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在吸引学生创新创业和教师指导方面未形成长效机制。
三是学校国际化办学合作模式及相应的制度设计尚不完善,国际化交流、办学资源开发不够充分,导致本科学生国际交流的规模较小,对外交流的层次较低,国际化学习交流亟需加强。
2.改进措施
一是进一步明确协同育人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调整相关制度设计,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协同育人机制和模式,为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制度化、规范化创造制度保障和基础保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对接平台,建立协调分工、合作共建的工作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同分析专业发展趋势和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标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构建各职能部门联动的全员育人新机制,全方位服务和保障本科教学工作,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及作息时间,改革考勤及考核制度,实行教师岗位、管理岗位及工勤岗位的按岗聘任、按聘期管理,在考核评价中聚焦人才培养、全员育人的相关指标,提高全员育人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满足人才培养、全员育人的需要。
二是出台《关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强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学生创业能力训练平台建设,构建以科研平台为主体,教学实验平台为基础,全面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多方位、多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工作室,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校级赛事联动效能,以赛带训,增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现场感,促进技能竞赛活动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良性互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是积极争取各类资源,拓展学生国(境)外交流项目渠道,开发各类型、各层次、高质量的国(境)外交流项目,提升派出质量和数量;加强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保障学生出国(境)相关工作落实;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出国(境)交流的优秀学生予以奖励;完善制度,规范学生出国(境)交流申请流程,完善学生出国(境)学籍管理制度、学分转化认定办法和跟踪反馈机制。
陕西理工大学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