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综合信息 | 部门概况 | 本科招生 | 教学研究 | 专业建设 | 人才培养 | 实践教学 | 监控与评估 | 政策与制度 | 资源共享 | 办事流程 

  当前位置:文章正文  
陕西理工学院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7-05-15 15:42   审核人:

一、学校简介

陕西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2001年由原汉中师范学院和原陕西工学院合并而成的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041.9亩。设有16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实训中心。设有65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机械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1个省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拥有13个省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亿余元,学校馆藏图书220.99万册。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48人,全日制在校生22135

二、学校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明德博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明德、砺志、博学、笃行”是我院的校训,是我院大学生目标追求、行为准则、自我修养的精神凝结和体现。学校着力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先进文化与中华美德,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培养学生的务实作风,社会责任感和事业责任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陕南,服务基层。学校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区域人才需求、文化需求、经济社会需求为服务面向定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能力。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九大学科门类。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院大力发展教师教育和工程教育,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工程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

表一 陕西理工学院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学制

学科门类

1

经济学

020101

四年

经济学

2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四年

经济学

3

法学

030101K

四年

法学

4

思想政治教育

030503

四年

法学

5

学前教育

040106

四年

教育学

6

体育教育

040201

四年

教育学

7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040203

四年

教育学

8

运动训练

040202K

四年

教育学

9

汉语言文学

050101

四年

文学

10

汉语国际教育

050103

四年

文学

11

英语

050201

四年

文学

12

日语

050207

四年

文学

13

广播电视学

050302

四年

文学

14

秘书学

050107T

四年

文学

15

历史学

060101

四年

历史学

16

教育技术学

040104

四年

理学

17

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1

四年

理学

18

信息与计算科学

070102

四年

理学

19

物理学

070201

四年

理学

20

化学

070301

四年

理学

21

应用化学

070302

四年

理学

22

地理科学

070501

四年

理学

23

生物科学

071001

四年

理学

24

应用心理学

071102

四年

理学

25

应用统计学

071202

四年

理学

26

环境科学

082503

四年

理学

27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202

四年

工学

28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080203

四年

工学

29

工业设计

080205

四年

工学

30

车辆工程

080207

四年

工学

31

测控技术与仪器

080301

四年

工学

32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401

四年

工学

33

金属材料工程

080405

四年

工学

3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080407

四年

工学

35

能源与动力工程

080501

四年

工学

3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1

四年

工学

37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四年

工学

38

通信工程

080703

四年

工学

39

自动化

080801

四年

工学

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四年

工学

41

网络工程

080903

四年

工学

42

土木工程

081001

四年

工学

43

化学工程与工艺

081301

四年

工学

44

环境工程

082502

四年

工学

45

食品质量与安全

082702

四年

工学

46

建筑学

082801

五年

工学

47

生物工程

083001

四年

工学

48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四年

工学

49

工业工程

120701

四年

工学

50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80714T

四年

工学

51

工程管理

120103

四年

管理学

52

市场营销

120202

四年

管理学

53

财务管理

120204

四年

管理学

54

人力资源管理

120206

四年

管理学

55

图书馆学

120501

四年

管理学

56

物流管理

120601

四年

管理学

57

电子商务

120801

四年

管理学

58

工商管理

120201K

四年

管理学

59

会计学

120203K

四年

管理学

60

旅游管理

120901K

四年

管理学

61

音乐学

130202

四年

艺术学

62

舞蹈编导

130206

四年

艺术学

63

美术学

130401

四年

艺术学

64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2

四年

艺术学

65

环境设计

130503

四年

艺术学

3.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截至2014年10月,我院全日制在校学生共22135人,其中本科生21209人,本科生占学生总数的95.81%。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4年我院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实际录取二批本科生5455人,其中本省学生数4570人,占录取总数的83.78%;在外省录取学生885人,占本科录取计划的15.22%。实际报到5282人,报到率96.83%。

2014年我院考生志愿率超过 100%,各专业录取分数均超过当地批次最低录取线,其中陕西省文科录取最低分高出省线24分,理科录取最低分高出省线31分。

5.留学生教育及本科生海外交流情况

依据《陕西理工学院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管理办法》,学校积极开展学生海外交流学习工作。2014年,我院赴海外交流学生共计155人,与2013年基本持平。其中,选拔2批共计35名学生赴台湾交流学习;派出2批共计54名学生赴泰国进行汉语教学实习;选派了18名赴泰国做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派了3名师生赴泰国乌隆他尼皇家师范大学进行汉语教学。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1.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生师比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1148人,外聘教师228人,生师比17.82:1。

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专任教师384人,占专任教师数的33.45%;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053人,占专任教师数的91.7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73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数的71.69%。

学校自2012年启动“汉江学者”计划以来,累计聘请75名专家为我校汉江学者,现有院士3人(双聘),国家高端外国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3人。

学校现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其中2014年新增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3个,省级教学名师7人,校级教学名师21人。

表二 陕西理工学院专任教师师资情况统计表

类别

教师数量

总计

1148

职称

正高职称

122

副高职称

262

中级职称

669

处级职称

95

学历

博士研究生

250

硕士研究生

573

本科

313

专科

12

年龄

35岁及以下

398

36~45岁

473

46岁以上

277

表三 陕西理工学院省、校级教学团队一览表

序号

团队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备注

1

基础物理课程教学团队

任亚杰

2014

省级

2

微生物学科教学团队

陈文强

2014

省级

3

机械制造课程群教学团队

白海清

2013

省级

4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冯小明

2012

省级

5

植物学科教学团队

赵  桦

2010

省级

6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曾小珊

2009

省级

7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张义明

2008

省级

8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何  宁

2007

省级

9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马永翔

2010

校级

10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群教学团队

陈露

2010

校级

11

动物学教学团队

赵利敏

2010

校级

12

嵌入式系统专业方向课程教学团队

李建忠

2010

校级

13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吴金涛

2009

校级

14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团队

关嵩山

2009

校级

15

机械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

王保民

2008

校级

16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

王建科

2008

校级

17

化学类基础课群教学团队

闵锁田

2008

校级

18

应用数学教学团队

邓方安

2007

校级

19

管理学教学团队

郑宽明

2007

校级

20

电子电工实验教学团队

刘  沛

2007

校级

21

有机化学教学团队

赖普辉

2007

校级

2.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主讲教师资格管理,任课教师均通过岗前培训和试讲取得主讲教师资格。

学校坚持教授为本科生授课,2014年我院开设本科生课程5346门次,其中,109位教授授课424门次,占授课门次总数的7.93%,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授课1882门次,占授课门次总数的35.2%。

3.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4年学校教学加大本科教学投入,有效的保障了本科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总支出3643.59万元,生均1718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488万元,生均230元;本科实践经费376.61万元,生均0.2万元。

4.教学用房、设备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2014年学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48.78万平方米,生均22.99平方米;实验室、实习场所23.98万平方米,生均11.31平方米。

2014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资产总值21120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93万元,2014年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45万元。

5.图书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54943平方米,各类阅览室21个,阅览室座位数5400个大部分阅览室实行了藏、借、阅一体化的开放式管理。

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20.99万册,另有电子图书总量83.98万余种,电子期刊7709余种。

6.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学校拥有完善的网络环境,已建成以万兆为核心、千兆为主干的跨城区大规模园区网,日访问量20余万次,校园网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平台。

我校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城市结点单位,2013年实现CERNET2(IPv6)接入。校园网主干带宽1000 Mbps,出口带宽1700 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7838个,南北校区2G带宽光纤互联。有万兆、千兆核心交换机8台,其他各种交换机近300余台,服务器40余台。校园网建立了网站群管理系统,已开通电子邮件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实验管理系统、学科竞赛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等20余个管理服务应用系统和60余个网站,部分区域开通了无线上网和一卡通。

校园网汇集了中国知网、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CSC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国标准数据库、古籍及民国文献数据库、外文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外文特色专题数据库、师范教育专题数据库等40余个中外文教学科研资源数据库,建立了网络通识课学习平台及省、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平台,促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2014年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和本质要求,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继续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加大教学建设与改革力度,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专业建设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

在总结创新实验班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13年学校启动2014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2014年5月完成修订工作,从2014级开始已正式实施。同时学校对《陕西理工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条例》进行修订,一方面加强对培养方案的过程管理,确保培养方案的严肃性、权威性,另一方面加大培养方案执行灵活性,采取每届进行一次修订的方式,便于及时调整,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适应性与科学性。

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特色:一是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实现了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有机结合;二是突出能力培养,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理工类、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5%,人文社科类专业应不少于15%,与2010版培养方案相比,实践教学比重增加了5%-10%;三是改革公共平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如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课程设置不同模块,供不同性质专业选择;四是在完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大课程设置的自由度与灵活性,如专业方向课的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等由各专业根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自行确定;五是根据学生成才需要,实现个性化培养,如在学位授予中,对获得国家专利、发表论文(作品)的学有专长的学生可减免一定的重修学分;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最长可延长两年;选派学生赴国(境)内外交流学习,实行学分互认;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校期间学生可转换专业。

(2)完善本科专业标准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结合我院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完成65个本科专业的专业标准的制定工作,目前专业标准已在全校正式执行。

(3)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学校以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引领,狠抓各试点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加强对各试点项目的管理,加大检查力度,要求各项目建设目标任务要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注重实效。各试点专业围绕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作了大量的探索与改革,取得的部分成果已应用于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之中。

学校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其中2014年新增汉语言文学和经济学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表四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点统计表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负责人

立项时间

备注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何  宁

2012

国家级

2

汉语言文学

付兴林

2014

省级

3

经济学

关嵩山

2014

省级

4

物理学

任亚杰

2013

省级

5

生物科学

霍科科

2013

省级

6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冯小明

2012

省级

表五 陕西理工学院省、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一览表

序号

实验区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备注

1

秦巴资源生物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霍科科

2013

省级

2

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彭玉海

2012

省级

3

区域资源生物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霍科科

2009

省级

4

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冯小明

2008

省级

5

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张义明

2007

省级

2.课程建设

2014年学校开设课程2687门总计5346门次,其中选修课1051门,占课程总门数的39.11%。

(1)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学校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导向,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合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校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及核心课程质量标准,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规范课程教学过程与管理。同时按照突出专业主干课,加强专业核心课的思路,进行课程优化重组,形成了由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以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课程结构。

(2)加大课程资源建设

学校结合专业建设要求,以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为根本目的,落实课程建设责任,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学校建有省级精品(优秀)课程群、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校级精品课程35门,校级重点课程75门。其中,2014年新增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

学校根据“统筹规划、分类建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进行分类建设,按三年一个建设周期,坚持阶段检查与结题验收制度,逐步实现品牌课程网络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以精品课程为引领的课程体系,带动课程建设的内涵发展。

表六 陕西理工学院省级精品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类型

级别

获准时间

1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

精品资源共享课

省部级

2014年7月

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精品资源共享课

省部级

2014年7月

3

大学物理

精品资源共享课

省部级

2014年7月

4

数控技术

精品资源共享课

省部级

2014年7月

5

动物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

省部级

2013年12月

6

材料成形工艺

精品资源共享课

省部级

2013年12月

7

原子物理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

省部级

2013年12月

8

理论力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

省部级

2013年12月

9

运筹学及其应用

精品(优秀)课程(群)

省部级

2011年10月

10

市场营销学

精品(优秀)课程(群)

省部级

2011年10月

11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精品(优秀)课程(群)

省部级

2012年12月

12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

精品(优秀)课程(群)

省部级

2010年4月

13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

精品(优秀)课程(群)

省部级

2009年6月

14

大学物理

精品(优秀)课程(群)

省部级

2008年6月

15

高等代数

精品(优秀)课程(群)

省部级

2007年6月

16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精品(优秀)课程(群)

省部级

2007年6月

17

中国古代文学

精品(优秀)课程(群)

省部级

2006年6月

18

动物学

精品(优秀)课程(群)

省部级

2005年7月

19

机械原理

精品(优秀)课程(群)

省部级

2004年8月

(3)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学校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实现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上网共享,目前学校自建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视频已向学生开放。同时,学校积极探索网络资源课程教学模式,引进5门MOOCS通识课程,免费向全校学生开放,从选课情况看,学生积极性很高,所有课程全部选满。

3.教材建设

学校重视教材工作,坚持“以选为主、以编为辅”的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原则,明确教材选用程序,规范教材选用工作。2014年学校设立教材建设专项经费,采用项目式管理的方式推进校本教材建设,对《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等10本教材进行经费支持,全校教师共主编、参编《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等教材46部。

表七  陕西理工学院教师2014年出版教材一览表

序号

名  称

主要完成人

所在学院

出版社

1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

孙海燕

生工学院

中国农业出版社

2

细胞工程

秦公伟

生工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

食品标准与技术法规

陈德经

生工学院

中国农业出版社

4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龙光利 侯宝生

物电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5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

孙炜

土建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6

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

孙炜

土建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7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第2版)

孙炜

土建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8

建设工程造价实训指导

卢照辉

土建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9

工程建设定额原理与实务

卢照辉

土建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0

建筑设备安装识图与施工工艺

刘永户

土建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1

建筑与装饰材料

刘永户

土建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2

地基与基础

刘永户

土建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3

建筑工程测量

李  根

土建学院

浙江大学出版社

14

砌体结构

郭光玲 王   

土建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5

砌体结构

郭光玲

土建学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16

土木工程CAD

陈维愿

土建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杨立夫 郭天印

数计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8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实验和习题解答

薛燕红

数计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

高等数学

王树勋 田  壤

数计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

大学计算机实践教程

李  征 周  涛

数计学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1

大学计算机

李  征 达列雄

数计学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2

程序设计基础

李  军 曹记东

数计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3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

洪  歧 朱  涛

数计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4

生命科学导论

昝丽霞

生工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5

酶工程

陈  琛

生工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张义明 黄存良 袁书卷 郑宽明

经法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7

中国法律思想史

向达

经法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8

现代教育技术

郑宽明 龙英艳

教科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9

管理心理学

杨川林

教科学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30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谭  娟 岳  霞

教科学院

西北大学出版社

31

现代教育技术

宋维虎 韩小强

教科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2

现代教育技术

刘凤娟

教科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3

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

刘凤娟

教科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34

机械原理

张东生 田静云

机械学院

重庆大学出版社

35

材料力学

王  瑾 赵  亮

机械学院

重庆大学出版社

36

工程制图(第3版)

宋春明 陈杰峰

机械学院

重庆大学出版社

37

汽车安全驾驶与使用技术

常红梅

机械学院

浙江大学出版社

38

生物化学实验

田光辉

化学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9

仪器分析

田光辉

化学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0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唐志华 姜  敏

化学学院

科学出版社出版社

41

经济法

魏布谊   

管理学院

中国发展出版社

42

统计学原理

王东生

管理学院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43

财务管理

胡爱君 何志军

管理学院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44

汽车营销学

孟  欣 常红梅

机械学院

化学工业出版社

45

现代控制理论

王春侠

电气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46

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第二版)

马永翔 李颖峰

电气学院

北京大学出版社

4.实践教学

在2014版培养方案中,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层次,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科,又对三个层次技能培养设置不同的实践模块,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实现了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有机结合,为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发展的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实践学习空间。

学校修订了《陕西理工学院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工作条例》,继续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2014年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学校实验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工作,已经建设完成经管类实验实训室、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实训室、大学生电类创新实验室、GE智能平台、大学生3D打印实训平台等公共实验平台。目前,我院建有实验(实训)教学中心18个,下属实验室49个、实训室20个,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同时学校拥有独立建制的陕西省重点实验室3个。

学校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利用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目前,学校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16个,其中生产(专业)实习基地69个,教师教育类实习基地47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3个。2014年我院继续推进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分别与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合作和西安三角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国家级、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积极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

5.毕业论文(设计)

2014年学校继续贯彻落实《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修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细则》等文件,严格规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流程及质量标准。

一方面引进毕业论文(设计)智能管理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领导、选题与审题、开题、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中期检查、答辩等各个环节严格监控,共组织专家抽查任务书和开题报告1521份、中期检查1257人次、毕业答辩抽查1428人,重点抽查毕业论文(设计)1039份,并对抽查情况进行总结通报。另一方面学校继续采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检测,有效杜绝毕业论文(设计)抄袭等不良现象,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2014年共有5491名本科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其中5468名学生通过了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合格以上 5468人、不合格23人。评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143篇。

五、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制定了相应制度措施,并通过修订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在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地位、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的基础上,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突出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1)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按照《陕西理工学院本科生创新学分管理办法(2011)》、《关于开设“创业基础”、“公共艺术”课程的通知(2012)》、《陕西理工学院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学院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管理办法(2014)》等文件要求,把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并在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固化,形成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够第二课堂规定的6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同时实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分置换,对于学生获得的第二课堂学分超出部分可冲抵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素质教育选修课,学生获得的专业资格证书可以置换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实现了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有机结合,为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发展的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实践学习空间。

学校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对学有专长的学生实行重修学分减免,在学位授予中,对获得各类专利、发表研究论文、学科竞赛获奖的学生,允许冲抵一定的学分,最高可冲抵50个重修学分,增加0.3个课程平均学分绩点。

 


图1 陕西理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图

(2)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提升创新创业培养水平

2014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严格按照突出专业主干课,加强专业核心课的思路进行课程优化重组,形成了由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专业方向课)以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学校构建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一条主线,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层次,从基本技能训练到创新创业实践等八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坚持四年不断线,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图2 陕西理工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图

(3)制定措施,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工作

学校成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建立校、院两级组织机构,负责大学生竞赛活动的实施和学分认定工作,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先后制定《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学院创新创业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学院学科竞赛管理细则》、《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完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项目经费支持、奖励等,鼓励广大师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践活动,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设立大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分项管理。2014年大学生学科竞赛立项33项,投入经费45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74项,投入经费21.57万元。

2.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情况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学科竞赛

根据《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办法》和《陕西理工学院学科竞赛管理细则》,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大学生学科竞赛均以项目形式进行管理。学有余力且在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方面有兴趣的大一至大三学生,可以申请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所在二级学院初审并经学校评审通过后,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二级学院根据专业和人才培养需要,选择由教育部、省教育厅及全国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的学科竞赛,报学校批准立项后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学校给予适当资助。

2014年,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74项,其中省级50项,国家级15项。2014年学校学科竞赛立项33项,支持经费45万元。

表八 陕西理工学院2014年大学生学科竞赛立项项目一览表

序号

竞赛名称

主办单位

主要参与专业

校内组织单位

1

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学院

2

“永冠杯”第五届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分会

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

材料学院

3

“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

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中国系统仿真学会联合主办

自动化/电气/机自/测控

电气学院

4

中国大学生外包服务创新创业大赛

教育部,商务部主办

管理类/计算机类

管理学院

5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电子商务类、工商管理类,计算机类专业

管理学院

6

2014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

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

中国图学学会主办

机自/汽/工设/材料/电气/土木

机械学院

7

全国第六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机械/测控/工设/热能/材料/电气/电信/土建等

机械学院

8

西北地区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

西北教师教育联盟

中文/数学/英语

教科学院

9

“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生物科学

生工学院

10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等

全校各专业

数计学院

11

第三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计学院

12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理工科专业

数计学院

13

2014.中国大学生跆拳道竞标赛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体育协会跆拳道分会

体教/运动/社体

体育学院

14

陕西省大学生兵乓球比赛

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

体教/运动/社体

体育学院

15

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

中国体育协会羽毛球协分会

体教/运动/社体

体育学院

16

陕西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陕西土木建筑学会

土木工程

土建学院

17

全国高校大学生算量大赛

建设部中国建设教育协会

工管/造价

土建学院

18

SuperMap杯第十二届全国高校GIS大赛校园邀请赛

中国地理学会,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

地理科学

文旅学院

19

“神州视景杯”第六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

旅游管理

文旅学院

20

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暨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教学技能选拔赛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

物理学/电子/信息

物电学院

21

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市场学会,教育部考试中心,工信部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

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管理

管理学院

22

”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第一届)

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经管学科组

管理学科类专业

管理学院

23

陕西省工业工程改善创意大赛

陕西省机械工业学会

工业工程

管理学院

24

全国大学生财务决策网络大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主办

管理类专业

管理学院

25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

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建筑学等

机械学院

26

2014.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

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全校各专业

数计学院

27

陕西省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

陕西省教育厅

体教/运动/社体

体育学院

28

大学生田径运动会

陕西省教育厅、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

体教/运动/社体

体育学院

29

陕西大学生健康活力比赛

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

体教/运动/社体

体育学院

30

陕西高校土建专业优秀毕业设计竞赛

陕西土木建筑学会

土木/建筑学

土建学院

31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

全校各专业

外语学院

32

eCognition 影像解译规则级大赛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环境遥感分会,eCognition中国技术服务中心等

地理科学

文旅学院

33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

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

历史学

文旅学院

(2)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2014年我校获省级及以上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奖励449项,获奖学生726人次。其中在全国机械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上,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3)学生发表论文和获得专利情况

2014年本科生发表论文224篇,获得各类专利130项。

六、质量保障体系

1.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与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相关政策措施

依据《陕西理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学校不断强化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地位,切实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明确校院两级党政一把手是本科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学校坚持本科教学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 2014年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议8次,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问题。学校坚持学校领导、主要职能部门联系教学一线制度, 2014年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走访调研50余人次,及时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学校领导还经常性的参加开学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考试巡查等各类常规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深入课堂了解本科教学工作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做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通过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质量保障机制,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对本科教学质量实施全面管理。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认真实施《陕西理工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施方案2013》,强化健全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已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建立了各级领导干部听课评教队伍、教学督导队伍和学生信息员队伍。通过深入课堂和专题调研等,多渠道获取教学环节、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的工作信息,为保障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2)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教学运行与管理、课堂教学质量督查、教学单位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校内本科专业评估、学生信息员与学生评教、相关教学调查等。

2014年学校修订编印了《教学管理制度汇编》,根据教学运行的实际需要和新形势要求,对教学运行与建设、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学籍和教务管理等方面的53份教学管理文件进行修订制订,使我院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学校强化日常教学检查力度,通过组织随机教学检查,开学、期中、期末的常规教学检查,监控教学运行情况;开展专项教学检查,监控教学运行与教学质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依据《陕西理工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2014年学校对12人次进行了教学事故处理。

学校坚持教学督导制度,2014年下半年对校教学督导室进行调整,新增教学督导7人。2014年17位教学督导共听课648门次,听课评教成绩优秀率为22.34%,良好率为67.61%,优良率占89.95%。建立校级领导、院(系)领导和教师同行听课制度,各教学单位设有教学督导,对本单位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

学校依据《陕西理工学院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考核办法》每年对全校18个教学单位进行考核,从教学运行与管理、教学改革与建设、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和排名,对排名靠前和靠后的单位分别给予教学工作量奖励或处罚。

2014年学校修订了《陕西理工学院本科专业评估实施办法》,计划在5年内,采取专业自评、学校抽评、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校内本科专业进行评估。2014年,学校与麦可思数据公司合作,对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第三方评估。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各教学单位均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及时反映教学工作情况,反馈教学信息。学校认真做好学生网上评教工作,不断提高学生评教积极性和主动性。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网上评教学生评教参与率97.18%,评教平均分94.49;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上评教学生评教参与率97.49%,评教平均分95.44,相比2013年学生参评比例和评教平均分均有所提高。

3.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情况

(1)本科教学基本状态

2014年,我院重新编印了《陕西理工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新制订修订《新任教师授课资格认定办法》、《专业评估实施办法》、《外国留学生教学工作管理规定》、《教学督导管理办法》等28份教学管理文件。完成《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本科专业标准》的制定工作,从2014级新生开始实施;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任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机制改革,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认真执行《陕西理工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施方案》,构建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学校教学秩序运行稳定,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014年,学校65个本科专业共开设课程2687门次,符合各专业培养计划要求。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48人,外聘教师228人,生师比17.82:1,教师数量较为充足。2014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120万元,生均9958元;教学行政用房面积487800平方米,生均22.99平方米,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11.31平方米;学校馆藏各类图书220.99万册,生均97册,教学基本设施能够满足教学需要。2014年学校投入教学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3643.59万元,生均1718元;本科实践经费376.61万元,生均0.2万元,教学经费保障较为充足。

(2)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情况

2014年11月10日至12日,陕西省高校巡视诊断工作第一专家组对我院各项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巡视诊断,专家组围绕学校人才培养中心任务,从教学工作切入,对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思路、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管理运行、教育质量等情况进行巡视诊断,并形成专家组巡视诊断报告。专家组认为,学校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初步构建了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于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坚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同时专家组指出了我院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整体性、综合性成效尚显不足,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和本质认识尚需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尚需继续完善,课程体系有待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需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有待强化,部分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尚不能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014年学校印发《陕西理工学院本科专业评估实施办法》,通过教学单位自评与学校抽评相结合、校内评估与校外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途径,拟在5年内完成校内本科专业评估,并在当年与麦可思数据公司合作完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调查评估,为开展院内专业评估工作提供评估参考。

2014年学校继续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第三方评估,完成2014届毕业生质量调查报告和2014级新生综合调查。

从毕业生调查整体情况看,本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校友满意度、教学的满意度、核心课程的满足度评价、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核心知识的满足度、毕业生在校期间素养等较往届相比均有所上升,教学培养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学校也存在专业相关度有所下降、部分专业相关岗位的竞争力存在不足等问题。

从新生调查情况看,新生对本校“校风学风”、“图书与教学设施”、“本专业辅导员的工作”等方面评分较高,新生主动学习意识较好,学习过程整体参与情况较好,课外学习时间连续两年均较高,且高于同类院校;虽然学校帮助缓解学生适应性问题的比例连续三年不断提升,但2014级新生遇到学习问题的比例仍较高,主要表现在 “对所学内容缺乏学习动力”、“缺乏自学方法”等方面。

七、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学习满意度

在2014届毕业生满意度问卷调查工作中,毕业生参与率为92.8%,调查显示:毕业生对教学满意的占77.12%,较满意的占18.82%,两项合计95.95%,高于2012届、2013届毕业生调查数据。

根据麦可思数据公司对我院2014届毕业生进行的第三方调查显示,毕业生的校友推荐度为64%、校友满意度为88%较上届(分别为54%、85%)均有所提高,校友推荐度64%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62%),校友满意度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88%)持平,毕业生对母校的整体认同度较好且有所提升。毕业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为79%较2013届74%有所提高,同时核心课程的满足度评价69%(2013届64%)、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82%(2013届81%)、核心知识满足度82%(2013届80%)也有所上升,在校期间的能力知识培养进一步满足了实际领域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学校“能力为重”的育人理念教学工作开展较好,教学培养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2.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

依据《陕西理工学院本、专科培养计划》、《陕西理工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和《陕西理工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学校对2014届5491名本科的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授予资格进行了审查,共有5468人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毕业率为99.58%;5412人符合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学位授予率为98.56%。

3.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4届毕业生共有340人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4.就业情况、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毕业生成就等

2014年应届本科毕业生5491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1.73%,用人单位满意率99.35%。各专业就业率见下表:

表九 陕西理工学院2014年本科专业就业率统计表

序号

专业

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专业就业率

1

财务管理

98

92

93.88%

2

电子商务

81

77

95.06%

3

对外汉语

38

36

94.74%

4

法学

62

55

88.71%

5

工商管理

59

57

96.61%

6

广播电视新闻学

36

33

91.67%

7

国际经济与贸易

117

107

91.45%

8

汉语言文学

213

196

92.02%

9

会计学

152

149

98.03%

10

经济学

90

75

83.33%

11

历史学

87

76

87.36%

12

旅游管理

61

56

91.80%

13

美术学

42

38

90.48%

14

人力资源管理

43

41

95.35%

15

日语

34

33

97.06%

16

社会体育

57

39

68.42%

17

市场营销

59

58

98.31%

18

思想政治教育

87

74

85.06%

19

体育教育

91

67

73.63%

20

图书馆学

27

26

96.30%

21

文秘教育

35

31

88.57%

22

物流管理

137

130

94.89%

2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88

77

87.50%

24

艺术设计

94

79

84.04%

25

音乐学

68

63

92.65%

26

英语

199

171

85.93%

27

运动训练

60

53

88.33%

28

地理科学

23

22

95.65%

29

化学

67

65

97.01%

30

环境科学

32

29

90.63%

31

教育技术学

54

51

94.44%

32

生物科学

76

70

92.11%

33

数学与应用数学

142

140

98.59%

34

物理学

107

102

95.33%

35

信息与计算科学

36

35

97.22%

36

应用化学

79

71

89.87%

37

应用心理学

48

45

93.75%

38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63

155

95.09%

39

测控技术与仪器

132

121

91.67%

4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44

231

94.67%

41

电子信息工程

130

115

88.46%

4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95

92

96.84%

43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00

98

98.00%

44

工程管理

135

131

97.04%

45

工业工程

68

63

92.65%

46

工业设计

63

59

93.65%

47

化学工程与工艺

62

54

87.10%

48

环境工程

43

40

93.02%

49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66

333

90.98%

5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23

119

96.75%

51

建筑学

66

58

87.88%

52

金属材料工程

113

101

89.38%

53

热能与动力工程

72

71

98.61%

54

生物工程

77

70

90.91%

55

食品质量与安全

48

46

95.83%

56

通信工程

117

104

88.89%

57

土木工程

178

175

98.31%

58

网络工程

91

68

74.73%

59

自动化

126

114

90.48%

根据麦可思数据公司对我院2014届毕业生进行的第三方调查统计,2014届毕业生主要就业于陕西省(2014届59.9%、2013届53.1%、2012届54.3%),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55%,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0%,与2013届毕业生基本持平;毕业生半年后非失业率为93.5%,比2013届(91.2%)高2.3个百分点。

根据2014年学校开展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统计,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整体质量评价较高,50.32%认为我校毕业生质量高,49.03%认为我校毕业生质量较高。其中我校毕业生在思想政治表现、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

5.体质测试达标率

学校积极开展大学生体育运动,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体艺〔2007〕8号)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要求开展体质健康达标测试,2014年我院本科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为93%。

八、特色发展

1.在总结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基础上,学校完成了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该方案在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地位、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的基础上,改革公共平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加大课程设置的自由度与灵活性,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制订本科专业的专业标准,规范专业建设,推进专业内涵发展。学校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围绕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制定了65个本科专业标准。

3.强化实践教学,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层次,针对不同的学科类别,又对三个层次技能培养设置不同的实践模块。学校以社会需求和学生成才需求为导向,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了《陕西理工学院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够第二课堂规定学分方可毕业,同时对于学生获得的第二课堂学分超出部分可冲抵专业相关素质教育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学分,实现了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有机结合,为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发展的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实践学习空间。

学校成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先后制定《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学院创新创业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学院学科竞赛管理细则》、《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完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广大师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践活动,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学校现有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实验教师数量不足,现有教师队伍尚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二是学校的学科专业发展不均衡,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还不够鲜明,学科专业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和本质认识尚需深化,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整体性、综合性成效尚显不足。尤其是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习惯于沿用多年形成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对讨论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导致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缺乏动力,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2.改进措施

一是继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稳定的长效机制,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在有计划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学术骨干的同时,加强优秀教学团队、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与水平,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是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加快专业调整改造步伐,优先扶持优势特色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扶持新建专业,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专业,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三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和本质要求,不断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加强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力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陕西理工学院

    2015年12月

 

关闭窗口
质量工程专栏  

 

* 特色专业
*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精品课程
* 精品教材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Copyright ? 2010 - 2016 教务处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7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