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综合信息 | 部门概况 | 本科招生 | 教学研究 | 专业建设 | 人才培养 | 实践教学 | 监控与评估 | 政策与制度 | 资源共享 | 办事流程 

  当前位置:文章正文  
陕西理工学院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6-05-24 15:16   审核人:

一、学校简介

陕西理工学院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现有九大学科门类65个本科专业2006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3个一级学科、2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实训中心;建有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041.9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975亿元,馆藏图书220.99万册。

学校现有教职工1628名,其中专任教师1222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418人,具有博士学位191人,长江学者1人(双聘),陕西省百人计划3人。

全校共有各类在校学生2.57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

二、学校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依据《高等教育法》和“高教三十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我校办学定位,2013年学校重新修订了办学指导思想,确定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明德博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服务面向是:立足陕西,面向西部,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5个,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形成了 “以工程教育、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和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

表一 陕西理工学院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学制

学科门类

1

经济学

020101

四年

经济学

2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四年

经济学

3

法学

030101K

四年

法学

4

思想政治教育

030503

四年

法学

5

教育技术学

040104

四年

理学

6

学前教育

040106

四年

教育学

7

体育教育

040201

四年

教育学

8

运动训练

040202K

四年

教育学

9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040203

四年

教育学

10

汉语言文学

050101

四年

文学

11

汉语国际教育

050103

四年

文学

12

秘书学

050107T

四年

文学

13

英语

050201

四年

文学

14

日语

050207

四年

文学

15

广播电视学

050302

四年

文学

16

历史学

060101

四年

历史学

17

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1

四年

理学

18

信息与计算科学

070102

四年

理学

19

物理学

070201

四年

理学

20

化学

070301

四年

理学

21

应用化学

070302

四年

理学

22

地理科学

070501

四年

理学

23

生物科学

071001

四年

理学

24

应用心理学

071102

四年

理学

25

应用统计学

071202

四年

理学

26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202

四年

工学

27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080203

四年

工学

28

工业设计

080205

四年

工学

29

车辆工程

080207

四年

工学

30

测控技术与仪器

080301

四年

工学

31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401

四年

工学

32

金属材料工程

080405

四年

工学

33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080407

四年

工学

34

能源与动力工程

080501

四年

工学

3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1

四年

工学

36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四年

工学

37

通信工程

080703

四年

工学

38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80714T

四年

工学

39

自动化

080801

四年

工学

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四年

工学

41

网络工程

080903

四年

工学

42

土木工程

081001

四年

工学

43

化学工程与工艺

081301

四年

工学

44

环境工程

082502

四年

工学

45

环境科学

082503

四年

理学

46

食品质量与安全

082702

四年

工学

47

建筑学

082801

五年

工学

48

生物工程

083001

四年

工学

49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四年

管理学

50

工程管理

120103

四年

工学

51

工商管理

120201K

四年

管理学

52

市场营销

120202

四年

管理学

53

会计学

120203K

四年

管理学

54

财务管理

120204

四年

管理学

55

人力资源管理

120206

四年

管理学

56

图书馆学

120501

四年

管理学

57

物流管理

120601

四年

管理学

58

工业工程

120701

四年

工学

59

电子商务

120801

四年

管理学

60

旅游管理

120901K

四年

管理学

61

音乐学

130202

四年

艺术学

62

舞蹈编导

130206

四年

艺术学

63

美术学

130401

四年

艺术学

64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2

四年

艺术学

65

环境设计

130503

四年

艺术学

3.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截至2013年10月,我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共22745人,其中本科生21487人,本科生占学生总数的94.47%。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3年我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录取二批本科5370人。其中,在陕西省录取4463人,占本科录取计划的83.1%;在外省录取学生907人,占本科录取计划的16.9%。2013年我校在陕西省文史类最低录取分数高出省线20分,理工类最低录取分数高出省线28分。2013年我校考生志愿率超过 100%,报到率98.44%。

5.留学生教育及本科生海外交流情况

依据《陕西理工学院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管理办法》,学校积极开展学生海外交流学习工作。

全年各类出国(境)学习交流学生157人,相比2012年增加了23.6%。其中: 32名学生在台湾世新大学、树德科技大学、明新科技大学交流学习; 58名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赴泰国教学实习;11名学生成功通过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考试,赴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南美洲国家进行汉语教学;42名学生参加暑期赴美带薪实习;5名外语学院日语专业的学生赴日本富士常叶大学参加2+2项目学习;9名同学参加2013中韩青年论坛的交流活动。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1.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生师比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1222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专任教师418人,占专任教师数的34.21%;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132人,占专任教师数的92.64%;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9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95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数的64.32%。

学校现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5个,省级教学名师7人,校级教学名师21人。

本着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原则,学校自2012年启动“汉江学者”计划以来,累计聘请57名专家为我校汉江学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双聘),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3人。对我校青年教师培养、教学、科研上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校专任教师1222人,外聘教师225人,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聘请校外教师数×0.5)1334.5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2745人,生师比17.04:1。

表二 陕西理工学院专任教师师资情况统计表

类别

教师数量

总计

1222

其中:女 性

439

职称

教 授

134

副 教 授

284

讲 师

714

助 教

90

无职称

0

学历

博士研究生

192

硕士研究生

286

本科

743

专科

1

学位

博士学位

191

硕士学位

595

学士学位

436

无学位

0

年龄

35岁及以下

556

36~45岁

385

46岁以上

281

表三 陕西理工学院省、校级教学团队一览表

序号

团队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备注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何  宁

2007

省级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张义明

2008

省级

3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曾小珊

2009

省级

4

植物学科教学团队

赵  桦

2010

省级

5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冯小明

2012

省级

6

机械制造课程群教学团队

白海清

2013

省级

7

应用数学教学团队

邓方安

2007

校级

8

管理学教学团队

郑宽明

2007

校级

9

电子电工实验教学团队

刘  沛

2007

校级

10

有机化学教学团队

赖普辉

2007

校级

11

机械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

王保民

2008

校级

12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

王建科

2008

校级

13

化学类基础课群教学团队

闵锁田

2008

校级

14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吴金涛

2009

校级

15

微生物学科教学团队

邓百万

2009

校级

16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团队

关嵩山

2009

校级

17

基础物理课程教学团队

任亚杰

2010

校级

1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马永翔

2010

校级

19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群教学团队

陈露

2010

校级

20

动物学教学团队

赵利敏

2010

校级

21

嵌入式系统专业方向课程教学团队

李建忠

2010

校级

2.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2013年我校开设本科生课程5138门次,其中,教授授课435门次,占授课门次总数的8.47%,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授课2394门次,占授课门次总数的37.7%。

3.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3年,学校继续加大对本科教学投入,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总支出相比2012年增加28.4%,达到3410.43万元,生均1587.2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403万元,生均188元;本科实验经费525.29万元,生均实验经费245元;本科实习经费287.35万元,生均实习经费134元。

4.教学用房、设备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2013年学校教学用房总面积为487800平方米,相比2012年增加29.7%。其中实验室面积为230979平方米,学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为22.7平方米,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为10.75平方米。

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资产总值19975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296元。2013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10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占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比例5.06%。

5.图书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2013年,学校馆藏各类图书达220.99万册,生均102.8册。其中新增图书7.2万册,生均新增图书3.35册。另有线装古籍及民国文献总量5.155万册,其中古籍善本92余种2000余册;电子图书100.66余万册、总容量7179GB,中外文电子资源库20个,电子期刊7709种。

目前,学校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达54943平方米,各类阅览室21个,阅览座位5400席,大部分阅览室实行了藏、借、阅一体化的开放式管理。

6.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学校校园网现已形成了一个以万兆为核心、千兆为主干的跨城区大规模的园区网,日访问量20余万次,校园网已经成为我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托。

整个校园网有万兆、千兆核心交换机8台,其他各种交换机近300余台,服务器40余台。南北校区2G带宽光纤互联,信息点5000余个,联网计算机6000余台,覆盖全校大部分楼宇。我校校园网现已开通了60多个网站和20余个管理、服务应用系统.如:基于WEB的大容量电子邮件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网站群管理系统、网络广播系统、校园监控系统等。部分区域开通了无线上网和一卡通。

我校校园网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城市结点单位,是西北地区首家省会城市以外的城市结点。2013年11月,我校已开通IP V6,正式加入CERNET2。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满足学生成才需要和持续发展的培养体系,全面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路是:以《陕西理工学院十二五及中长期教学建设与改革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实施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工程为着力点,坚持规模、质量、效益相统一和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原则,稳定专业规模,调整专业结构,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加快课程网络化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方法;加大实验平台建设,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专业建设

1)适度发展新专业

学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根据现有办学条件,利用优势资源,适度增设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及交叉学科的本科专业,对拟增设的专业严格控制、科学论证、合理设置,使本科专业规模稳定在65个左右。2010年以来,学校新增设专业5个,其中2013年增设应用统计学和车辆工程2个专业。

2)调整专业结构,逐步建立专业预警机制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工程教育和教师教育两条办学主线,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思路,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采取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分期、分批、分级推进专业建设,大力扶持新办专业,重点支持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逐步探索建立专业预警制度,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差、招生就业率低、发展缓慢的老专业进行改造调整,采取适度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专业核心能力、减少招生规模等方式进行。2013年,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以省、校级重点学科或优势学科作为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依托,完成了学科专业调整工作;与此同时,通过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成了部分专业的调整改造工作。

3)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在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实验仪器设备、教学改革等方面重点投入,并进行政策鼓励与支持,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及优势,提升专业建设水平。2013年学校对各级各类品牌特色专业投入专项建设经费100万元,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现建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省级特色专业4个,教育技术学等校级特色专业4个。

4)加大新办本科专业教学投入

近年来,学校重视新办专业建设,按照“提升内涵”的发展原则,在专业师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学场地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对汉语国际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学前教育、舞蹈编导等专业投入各类教学经费1300余万元,满足了办学需要。

5)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开展专业综合改革,促进内涵建设。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项目3个,其中2013年新增物理学、生物学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以“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引领,先行改革,注重项目内涵建设,推动教学实践应用,将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注重成果推广与应用,并围绕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作了大量的探索与改革,取得的成果已固化于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之中。

表四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点统计表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负责人

立项时间

备注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何  宁

2012

国家级

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冯小明

2012

省级

3

物理学

任亚杰

2013

省级

4

生物科学

霍科科

2013

省级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构建“专业化+个性化”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第一,继续推进会计学、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汉语言文学4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改革工作,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目前已有300余名学生进入实验班学习。第二,更新育人观念,总结试点改革经验,固化成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于2013年3月启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制定《陕西理工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对专业培养目标、方案框架和课程设置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组织各专业开展调研论证及制订工作。截至2013年12月,各专业已完成修订工作。

本方案主要特色:一是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够第二课堂规定学分方可毕业,同时对于学生获得的第二课堂学分超出部分可冲抵专业选修课和素质教育公选课,实现了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有机结合;二是突出能力培养,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理工类、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5%,人文社科类专业应不少于15%,与2010版培养方案相比,实践教学比重增加了5%-10%;三是改革公共平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如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课程设置不同模块,供不同性质专业选择;四是在完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大课程设置的自由度与灵活性,如专业方向课的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等由各专业根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自行确定;五是根据学生成才需要,实现个性化培养,如在学位授予中,对获得国家专利、发表论文(作品)的学有专长的学生可减免一定的重修学分;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最长可延长两年;选派学生赴国(境)内外交流学习,实行学分互认;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校期间学生可转换专业。

2013年,秦巴资源生物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表五 陕西理工学院省、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一览表

序号

实验区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备注

1

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张义明

2007

省级

2

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冯小明

2008

省级

3

区域资源生物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霍科科

2009

省级

4

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彭玉海

2012

省级

5

秦巴资源生物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霍科科

2013

省级

2.课程建设

1)本科生课程开设情况

2013年,学校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总量为2714门, 5138门次。其中,必修课1594门,占课程总数的58.73%,选修课1120门,占课程总数的41.27%。

2)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学校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实现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上网共享,目前学校自建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视频已向学生开放。同时,面对MOOCs的到来,学校按照“引进+自建”思路,积极引进优质MOOCs资源,目前正在与超星尔雅教育科技优先公司协商引进尔雅通识课程。

学校已构建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体系,建有省级精品课程14门,校级精品课程35门,校级重点课程75门。其中,2013年新增省级精品课程3门。

表六 陕西理工学院省级精品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所在单位

批准时间

1

机械原理

机械学院

2004

2

动物学

生物学院

2005

3

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院

2006

4

高等代数

数学系

2007

5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学院

2007

6

大学物理

物理系

2008

7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

材料学院

2009

8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

机械学院

2010

9

运筹学及其应用

数计学院

2011

10

市场营销学

管理学院

2011

11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机械学院

2012

12

材料成形工艺

材料学院

2013

13

原子物理学

物电学院

2013

14

理论力学

物电学院

2013

3)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第一,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加强课程教学效果,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大实践教学内容,采用“理论+实践”的方式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自施行以来,学生评价效果好;“大学英语”实行分级、分段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行模块化教学并试行考试方式改革,“素质教育公选课”增加学分冲抵环节等。

第二,推行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注重能力培养。从形式上,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及教学目标,采取闭卷、开卷、论文、调研报告、读书笔记、作品创作等多种方式考核;在内容上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转变;加大日常教学考核成绩比重,强化平时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价;部分课程可采用以取得的专业资格证书置换学分的方式等。

第三,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核心课程质量标准。

3.教材建设

学校重视教材工作,坚持“以选为主、以编为辅”的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原则,建立了科学的选用和评价制度。

学校采取奖励措施激励教师开展教材建设, 2013年全校教师共主编参编《机械制造工艺学》等教材43部;《机械优化设计》、《中国传统文化精要》、《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获评2013年校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精要》获评2013年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获评2013年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表七 陕西理工学院教师2013年出版教材一览表

序号

教材名称

教师姓名

出版社

出版时间

1

市场预测与决策

杨刚

武汉理工大学

20136

2

学前儿童卫生与应急对策

谭娟

西南交通大学

20138

3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

余婧  谭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39

4

教育学

张晓华

高等教育

20132

5

电工电子学

王智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8

6

机床夹具及量具设计

白海清

重庆大学

20132

7

土木工程施工

周志军

中国质检

201310

8

现代设计方法与应用

孙伏

机械工业

20132

9

物联网导论

薛燕红

机械工业

20136

10

液压与气压传动

陈曼龙

华中科技大学

20139

11

教育心理学

袁书卷

高等教育

20138

12

大学生常见运动项目实践与体能训练研究

黄荣

中国时代经济

20138

13

无机化学

唐志华

科学

20138

14

工控组态技术及应用—MCGS

曹立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1

15

数控加工技术

侯红玲

重庆大学

20136

16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

孙志学

重庆大学

20135

17

中国传统文化精要(第二版)

张义明

西北大学

20138

18

基础会计学(再版)

胡凡

南京大学

20132

19

土力学

陈栋梁

武汉理工大学

20138

20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教学与实践

张妮

中国原子能

20131

21

西方文化概论

谯伟

陕西师范大学

20136

22

土木工程施工

孙建伟

武汉理工大学

20139

23

Java程序设计案例教程

高虎

电子工业

20138

24

自动控制原理

王春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8

25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马永翔

北京大学

20131

26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论

郑宽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136

27

线性代数

邓方安

国防工业

20136

28

综合会计实验

任萍

经济科学

20136

29

管理学

李安周

西北大学

20138

30

数据结构

李军

浙江大学

20138

31

微积分(上下册)

王树勋

西北工业大学

20139

32

人文科学概论(第三版)

李锐

南京大学

20137

33

理论力学

张烈霞

重庆大学

20138

34

中国古代文学史

雷勇

高等教育

20138

35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

李建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11

36

大学人文科学概论

李锐

清华大学

20131

37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程(高分子分册)

袁新强

冶金工业

20131

38

机械CAD/CAM技术与应用

何亚银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

39

管理学原理

李安巧

陕西科学技术

20131

40

Pro/EWildfire5.0分模技术实战特训

张军峰王燕燕

电子工业

20137

41

机械设计

张国海

重庆大学

20138

42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与运动训练实践

邱毅

中国时代经济

20139

43

机械制造工艺学

何宁

重庆大学

20138

2013年学校继续推行教材发放方式改革,所有教材由学校统一征订,图书供应商开设校园书店,学生自行购买,提高了教材管理效率。

4.实践教学

2013年,学校以社会需求和学生成才需求为导向,坚持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原则,继续加强实践教学比重,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深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举措,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我校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层次,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科,又对三个层次技能培养设置不同的实践模块,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够第二课堂规定学分方可毕业,同时对于学生获得的第二课堂学分超出部分可冲抵专业选修课和素质教育公选课,实现了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有机结合,为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发展的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实践学习空间。

学校修订了《陕西理工学院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工作条例》,继续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同时,按照“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的原则,对原教学经费方案划拨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比重。2013年,学校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学校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工作。已经建设完成经管类实验实训、教师教育专业实训、大学生创新实验、GE项目等公共实验实训平台。目前,我校建有实验(实训)教学中心18个,下属实验室49个、实训室20个。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同时学校拥有独立建制的陕西省重点实验室3个。

学校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利用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目前,学校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16个,其中生产(专业)实习基地69个,教师教育类实习基地47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3个。2013年,我校与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西安三角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的“陕西理工学院—西安三角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制定了《陕西理工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实施细则》、《陕西理工学院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以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为抓手,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并制定《陕西理工学院教学工作奖励办法》、《陕西理工学院学生奖励办法》,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师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践活动。

2013年,学校进一步优化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生成、质量保障、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信息、质量评估、质量反馈和质量改进的八大系统,实现对实践教学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同时,加强环节过程监控力度,通过实践环节进程化管理、实验教学小课表管理等具体措施,着力监控实践教学环节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表八 陕西理工学院省、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览表

序号

级别

名称

所属学科

获批时间

1

省级

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生物学

2005

2

省级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子科学与技术

2006

3

省级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机械工程

2007

4

省级

机械工程训练中心

机械工程

2011

5

省级

材料加工实验教学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2

6

省级

物理与电信实验教学中心

物理学

2013

7

校级

化学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学

2007

8

校级

教科系实验中心

教育学

2010

9

校级

体育学院实验中心

体育学

2010

5.毕业论文(设计)

学校制定、修订、完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细则》文件)、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流程及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引进毕业论文(设计)智能管理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领导、选题与审题、开题、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中期检查、答辩等各个环节节点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监控。毕业论文(设计)初期重点检查指导教师的准备情况和论文(设计)选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选题性质和难度是否满足一人一题,任务是否明确;中期重点检查教师指导情况和学生设计进度,对进展缓慢的学生进行警告;末期重点检查论文(设计)完成质量和成绩评定,组织示范答辩。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学校按规定进行抽查,评选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

2013年,我校共有4303名本科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其中4293名学生通过了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合格以上 4293人、不合格10人。通过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知网检测,评选出2013届优秀毕业论文(设计)139篇。

五、质量保障体系

1.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与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相关政策措施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任务,2013年,学校修订颁发了《陕西理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再次明确“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办学思想,同时校党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继续巩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校院两级党政一把手是本科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

学校坚持本科教学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 2013年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议6次,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问题。

学校实行学校领导、主要职能部门联系教学一线制度, 2013年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走访调研40余人次,及时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学校领导还经常性的参加开学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考试巡查等各类常规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深入课堂了解本科教学工作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做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通过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质量保障机制,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对本科教学质量实施全面管理。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013年学校颁布施行《陕西理工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施方案》,将质量作为一个系统统筹进行全面的管理控制,树立全员参与、全程监控、面向全体师生的教学质量管理观。

我校内部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由教学质量生成系统、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监督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质量反馈系统、教学质量改进系统等8个子系统构成,是学校对其自身组织运行状况进行的评价、监督、诊断和调节,是学校通过确立全新的质量理念、建立全面的质量标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进而不断加强学校内部的自我约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

目前学校已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校、院两级监控组织,教学督导队伍、领导干部听课评教队伍、教学信息员队伍三支监控队伍,通过深入课堂和专题调研等,多角度获取教学环节、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的工作信息,为保障教学质量、改进学校教学工作提供依据、意见和建议。

2)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我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教学运行与管理、课堂教学质量督查、教学单位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校内本科专业评估、学生信息员与学生评教、相关教学调查等。

学校不断强化日常教学检查力度,通过开学、期中、期末等常规教学检查和组织各种形式的随机教学检查监控教学运行情况,通过专项教学检查(如期末考试试卷和毕业论文(设计)抽查工作)监控教学质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2013年学校重新修订了《陕西理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工作规范》、《陕西理工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工作。自《陕西理工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修订颁布以来,学校对5人次进行了教学事故处理。

学校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质量,成立有校级教学督导室,现有10名教学督导员,通过随机、指定、专项三种方式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指导,2013年教学督导听课810节次,人均8.1节次。学校还建有学校领导听课、学院(系)领导听课的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各学教学单位也设有教学督导专家组,对本学院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质量保证。

学校依据《陕西理工学院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考核办法》每年对全校18个教学单位进行考核,从教学运行与管理、教学改革与建设、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和排名,对排名靠前和靠后的单位分别给予教学工作量奖励或处罚。2013年,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进行了试点评估,为全面开展校内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做好相关准备。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各教学单位均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及时反映教学工作情况,反馈教学信息。学校认真做好学生网上评教工作,不断提高学生评教积极性和主动性。2012年上半年网上评教学生评教参与率94.68%,评教平均分93.83;下半年网上评教学生评教参与率95.57%,评教平均分94.78,相比2012年,学生参评比例和评教平均分均有所提高。

学校还通过不定期开展教学调查监控教学运行与教学质量。2013年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3.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情况

1)本科教学基本状态

2013年,我校修订了《陕西理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颁布施行《陕西理工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教学中心地位不可动摇,明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中心任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机制改革,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构建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学校教学秩序运行稳定,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013年,学校65个本科专业共开设课程5138门次,符合各专业培养计划要求。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22人,外聘教师225人,生师比17.04:1,教师数量较为充足。2013年学校投入教学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3410.43万元,生均1587.2元,生均实验经费245元,生均实习经费134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296元。2013年学校教学行政用房面积487800平方米,生均22.7平方米,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10.75平方米。2013年学校馆藏各类图书达220.99万册,生均102.8册,学校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达54923平方米,生均2.26平方米,各类阅览室21个,阅览座位5400席,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2)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情况

2013年,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进行试点评估,为修订《本科专业评估办法》,全面启动校内本科专业评估做好相关准备。

2013年,我校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继续合作开展毕业生质量调查和新生综合调查工作,目前已完成2011届、2012届毕业生质量调查报告,2012级新生综合调查报告和2013级新生调查数据统计。学校通过和麦可思数据公司合作开展应届毕业生和入校新生调查,了解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了解新生在学习期望、学习生活现状、适应性问题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调查报告所反映的意见建议,学校在启动2014版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工作中明确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明确课堂教学师生交流的重要性,在2013级入学教育中进一步丰富了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

学校高度重视专业认证工作,支持鼓励特色优势专业开展专业认证,与麦可思数据公司协商拟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深度分析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专业认证工作。

六、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学习满意度

2013届毕业生满意度问卷调查工作中,收回的有效问卷数占毕业生总数的90.99%,毕业生对教学满意程度选择满意的占71.86%,较满意的占20.75%,两项合计92.61%,相比2011届、2012届毕业生均有提高。

根据麦可思数据公司对我校2013届毕业生的调查,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85%,其中毕业生的总体能力满足度为81%,毕业生的总体知识满足度为80%,对教学满意度为74%。

2.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

依据《陕西理工学院本、专科培养计划》、《陕西理工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和《陕西理工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学校对2013届4303名本科的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授予资格进行了审查,共有4285人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毕业率为99.58%;4190人符合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学位授予率为97.78%。

3.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3届毕业生共有372人超过了研究生国家控制分数线,其中录取354人。

4.就业情况、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毕业生成就等

2013年应届本科毕业生4303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1.33%,用人单位满意率93.6%。各专业就业率见下表:

表九 陕西理工学院2013年本科专业就业率统计表

序号

专业

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专业就业率

1

金属材料工程

77

67

87.01%

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62

57

91.94%

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69

148

87.57%

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76

166

94.32%

5

自动化

124

109

87.90%

6

工业工程

64

58

90.63%

7

会计学

94

94

100.00%

8

人力资源管理

40

40

100.00%

9

电子商务

51

50

98.04%

10

物流管理

75

70

93.33%

11

财务管理

67

66

98.51%

12

工商管理

62

50

80.65%

13

化学

76

74

97.37%

14

应用化学

76

66

86.84%

15

环境科学

33

31

93.94%

16

环境工程

32

32

100.00%

17

化学工程与工艺

40

33

82.50%

18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84

250

88.03%

19

工业设计

50

46

92.00%

20

测控技术与仪器

118

100

84.75%

21

热能与动力工程

67

56

83.58%

22

教育技术学

48

47

97.92%

23

应用心理学

52

51

98.08%

24

经济学

43

42

97.67%

25

国际经济与贸易

66

56

84.85%

26

法学

41

40

97.56%

27

思想政治教育

76

74

97.37%

28

生物科学

69

66

95.65%

29

食品质量与安全

39

32

82.05%

30

生物工程

75

73

97.33%

3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04

92

88.46%

32

信息与计算科学

32

31

96.88%

3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3

90

79.65%

34

网络工程

33

33

100.00%

3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9

52

88.14%

36

体育教育

91

67

73.63%

37

运动训练

88

87

98.86%

38

社会体育

57

45

78.95%

39

建筑学

1

1

100.00%

40

土木工程

118

111

94.07%

41

工程管理

68

63

92.65%

42

日语

34

30

88.24%

43

英语

186

177

95.16%

44

历史学

64

61

95.31%

45

旅游管理

38

38

100.00%

46

地理科学

26

22

84.62%

47

图书馆学

19

18

94.74%

48

文秘教育

41

39

95.12%

49

汉语言文学

140

139

99.29%

50

广播电视新闻学

38

37

97.37%

51

对外汉语

41

40

97.56%

52

物理学

49

48

97.96%

5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82

58

70.73%

54

电子信息工程

139

122

87.77%

55

通信工程

73

70

95.89%

56

音乐学

68

66

97.06%

57

美术学

76

71

93.42%

58

艺术设计

79

78

98.73%

合计

4303

3930

91.33%

据麦可思数据公司调查,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非失业率为91.2%,就业行业集中在教育业和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用人单位主要集中在民营及国有企业与大型企业53.1%的毕业生在陕西地区就业。

5.体质测试达标率

学校认真执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体艺〔2007〕8号)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积极开展体质健康达标测试,2013年我校本科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为93.02%。

七、特色发展

2013年,学校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与建设,制定并实施《陕西理工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在总结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校定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麦可思公司第三方调查对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评价数据和诊断性建议,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环节、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校2014版培养方案已修订完成,从2014级开始执行。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全校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偏低,部分专业尤其是新建专业没有一名博士学位教师,缺少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作为一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省属地方高校,学校现有专业布局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不能完全适应,专业淘汰机制尚未建立,导致一些专业目标定位不准,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2.改进措施

一是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加大组织机构、体制机制、经费条件保障力度,重点做好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以及高学历人才的人才引进与培育工作,特别是新建专业高层次人才和高学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

二是依托2013年学校成立“陕西理工学院陕南教师发展中心”,大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

三是逐步建立专业预警淘汰机制,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差、招生就业率低、发展缓慢的专业,采取调整、改造、限制招生、停招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

 

陕西理工学院

201410月

关闭窗口
质量工程专栏  

 

* 特色专业
*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精品课程
* 精品教材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Copyright ? 2010 - 2016 教务处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7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