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专业师资队伍(12) |
2.1数量与结构(2分) |
2.1.1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执行情况(1分) |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目标清晰,目的明确,措施得力,实施效果好。 |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目标比较清晰,目的比较合理,制定有落实的措施,实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
无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规划与计划,或制定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与计划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
2.1.2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及其发展趋势(1分) |
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学位、年龄、专兼职)和专业学习背景的比例,均高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能有效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发展态势向好,有省级及其以上教学团队。 |
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学位、年龄、专兼职)和专业学习背景的比例,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持平,基本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发展态势比较好,有校级教学团队。 |
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学位、年龄、专兼职)和专业学习背景的比例,低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
2.2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投入(7分) |
2.2.1师德师风建设与效果(2分) |
教师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过硬,为人师表,潜心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有教师获得校级以上师德师风类荣誉。 |
教师基本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 |
教师的师德师风整体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 |
2.2.2教授、副教授为本专业上课情况(1分) |
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专业学生授课率达100%。 |
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专业学生授课率达90%以上。 |
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专业学生授课率低于90%。 |
2.2.3本专业教师开展科研、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4分) |
教师熟悉本学科研究前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课程开发指导、信息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并取得显著成绩,近三年获得省级及其以上教学建设项目、教学研究与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等。 |
教师比较熟悉本学科研究前沿,能够利用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教师能够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课程开发指导、信息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等多种能力,并取得一定成绩,近三年获得校级及其以上教学建设项目、教学研究与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等。 |
教师对本学科研究前沿不熟悉,不能利用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教学、课程开发指导、信息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不强,近三年无教学建设项目、教学研究与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等。 |
2.3教师发展与服务(3分) |
2.3.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措施(3分) |
根据学校相关文件制度要求,制定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推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各种具体措施,执行效果好;构建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中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长效机制,并取得显著效果。 |
在学院相关文件制度和规划中,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容,有推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措施;有指导中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的制度与措施。 |
无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推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各种具体措施;或有措施但可操作性不强,执行情况有待改善。 |
3.专业教学资源(17) |
3.1专业教学经费(3分) |
3.1.1教学经费使用情况(2分) |
近三年教学经费都能按照规划和计划予以使用,且使用效益高,完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
近三年教学经费基本按照规划和计划予以使用,使用效益比较高,基本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
近三年教学经费没有按照规划和计划予以使用,使用效益低,不能保证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
3.1.2本专业争取的专项建设经费及其使用情况(1分) |
近三年争取有数额较大的专项专业建设经费,按计划使用,并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产生良好效益。 |
近三年争取有专项专业建设经费,按计划使用,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一定作用。 |
近三年无专项专业建设经费,或争取的专项专业建设经费没有按计划使用,导致其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无法发挥作用。 |
3.2专业实验室建设(6分) |
3.2.1本专业实验室及其设备情况(1.5分) |
专业实验室及其设备完全满足本专业学生培养需求,各项管理制度齐全,管理规范。 |
专业实验室及其设备基本满足本专业学生培养需求,有基本的管理制度,管理比较规范。 |
专业实验室及其设备不能满足本专业学生培养需求,没有管理制度,管理不规范。 |
3.2.2本专业实验开出率(1分) |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验项目,近三年的开出率均达到100%。无变更。 |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验项目,近三年的开出率均在100%,变更在3次以内。 |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验项目,近三年的开出率未达到100%,变更超过3次。 |
3.2.3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开设情况(2分) |
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100%,且教学效果好。 |
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90%,且教学效果比较好。 |
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90%,教学效果一般。 |
3.2.4实验室开放及利用情况(1.5分) |
专业实验室开放时间长,满足本专业学生学习需求,效果好。 |
专业实验室开放时间比较长,基本满足本专业学生学习需求,效果比较好。 |
专业实验室开放时间不足,不能本专业学生学习需求,效果差。 |
3.3专业实践基地建设(2分) |
3.3.1本专业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和使用情况(2分) |
建有与本专业培养需求相匹配稳定的和数量充足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基地用于实习生实践实训的资源丰富,指导教师水平高,完全满足专业实践实训需要,近三年专业实践实训一直使用。 |
建有数量比较充足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基地用于实习生实践实训的资源比较丰富,基本满足专业实践实训需要。 |
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不稳定;无法有效保证专业教育实践实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
3.4专业课程建设(5分) |
3.4.1本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及其实施情况(1分) |
制定有课程建设专项规划,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可操作性强,实施效果好。 |
在相关规划计划中有课程建设相关内容,有推进课程建设的相关措施,并取得了一定建设效果。 |
无专业课程建设规划与计划,或课程建设规划与计划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课程建设效果差。 |
3.4.2本专业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情况(2分) |
课程设置有效反映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程数量、结构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满足本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需求;建有省级及其以上各种课程。 |
课程设置基本反映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程数量、结构基本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基本满足本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需求;建有校级各种课程。 |
课程设置不能有效反映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程数量、结构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无法满足本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需求。 |
3.4.3本专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执行情况(1分) |
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专业性、基础性、全面性和先进性,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中能够严格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 |
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基本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基本体现专业性、基础性、全面性和先进性,对教学重点、难点有一定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基本执行并取得一定效果。 |
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不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无法体现专业性和全面性,对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执行不严格。 |
3.4.4本专业教材建设及选用情况(1分) |
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制度,近三年选用的高水平教材(包括国家规划教材、统编教材、省部级及其以上获奖教材等)比例达到70%以上,使用效果好;近三年有自编的校本教材和特色教材。 |
能够执行教材选用制度,近三年选用的高水平教材(包括国家规划教材、统编教材、省部级及其以上获奖教材等)比例在70%~50%之间,使用效果一般。 |
在执行教材选用制度出现偏差,近三年选用的高水平教材(包括国家规划教材、统编教材、省部级及其以上获奖教材等)比例在50%以下,使用效果好;近三年有自编的校本教材和特色教材。 |
3.5图书资料(1分) |
3.5.1本专业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料及使用情况(1分) |
与本专业相关的图书期刊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师生借阅量大,有效促进师生素质能力的提升。 |
与本专业相关的图书期刊种类比较齐全,数量比较充足,基本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师生借阅量比较大,对师生素质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
与本专业相关的图书期刊种类较少,数量不足,无法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师生借阅量小,对师生素质能力的提升所发挥的作用不大。 |
4.专业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24分) |
4.1专业教学管理(13) |
4.1.1专业负责人工作情况(3分) |
专业负责人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专业建设,并取得良好效果 |
专业负责人水平比较高,工作责任心比较强,组织教师开展了部分专业建设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专业负责人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专业建设停滞不前。 |
4.1.2管理制度建设情况(4分) |
根据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出覆盖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管办法或实施细则,并在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严格执行,取得良好效果。 |
根据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出部分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管办法或实施细则,在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较好执行,取得的效果一般。 |
无具体管办法或实施细则,或在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有效执行。 |
4.1.3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情况(4分) |
严格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结合专业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近三年来每年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20次以上,活动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有效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取得显著效果。 |
基本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近三年来每年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15次以上,活动内容比较丰富,有一定的针对性,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部分实际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不能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近三年来每年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15次以下,活动内容仅限于一般事务性的安排,不能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效性比较差。 |
4.1.4教学档案管理情况(2分) |
各类教学资料齐全,归档及时,管理规范,查阅方便。 |
各类教学资料比较齐全,归档比较及时,管理基本规范,查阅比较方便。 |
各类教学资料不齐全,归档不及时,管理混乱,查阅不方便。 |
4.2专业质量保障(11分) |
4.2.1建立教学过程质量保障机制(3) |
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可操作性强,运行良好,能有效监测专业招生、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 |
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专业招生、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起到一定的监测作用。 |
专业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可操作性较差,运行不畅,无法有效监测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 |
4.2.2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4分) |
严格执行《陕西理工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施方案》,近三年开展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评教(包括领导干部听课评教、同行听课评教、学生评教等)、信息员反馈等等方面的工作良好。 |
执行《陕西理工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施方案》,近三年开展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评教(包括领导干部听课评教、同行听课评教、学生评教等)、信息员反馈等方面的工作比较好。 |
《陕西理工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施方案》执行较差,近三年开展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评教(包括领导干部听课评教、同行听课评教、学生评教等)、信息员反馈等方面的工作比较差。 |
4.2.3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4) |
教学管理规范,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明显改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
教学各管理比较规范,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高。 |
教学管理不规范,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无明显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没有提高。 |
5.专业教学效果(27分) |
5.1教学评价(8分) |
5.1.1学生教学评价(2分) |
近三年毕业生教学满意度在90%以上,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满足度在75%以上。 |
近三年毕业生对教学满意度90%~80%之间,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满足度在75%~60%之间。 |
近三年毕业生教学满意度在80%以下,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满足度在60%以下。 |
5.1.2学生专业满意率(3分) |
近三年学生专业满意率均在80%以上。 |
近三年学生专业满意率均在80%~60%之间。 |
近三年学生专业满意率均在60%以下。 |
5.1.3教学督导教学评价(3分) |
近三年学校教学督导听课评教优良率均在85%以上。 |
近三年学校教学督导听课评教优良率均在85%~60%之间。 |
近三年学校教学督导听课评教优良率均在60%以下。 |
5.2学生培养效果(7分) |
5.2.1毕业率、学位授予率(1分) |
近三年毕业率均在98%以上,学位授予率均在95%以上。 |
近三年毕业率均在98%~95%之间,学位授予率均在95%~90%之间 |
近三年毕业率均在95%以下,学位授予率均在90%以下。 |
5.2.2创新创业活动获奖等情况(3分) |
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好,学生参与率、获奖率以及获奖层次和获奖等级高。 |
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比较好,学生参与率、获奖率以及获奖层次和获奖等级比较高。 |
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少,学生参与率低,无获奖或获奖少。 |
5.2.3发表论文或取得专利等情况(3分) |
近三年学生公开发表论文和取得专利数量多 |
近三年学生公开发表论文和取得专利数量比较多 |
近三年没有学生公开发表论文和取得专利,或数量少。 |
5.3 毕业论文(设计)(4分) |
5.3.1毕业论文(设计)整体情况(4分) |
严格执行学校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选题与所学专业相关度高,大小适宜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或现实意义,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教师指导过程严格,写作过程规范完整;整体质量高。 |
执行学校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选题与所学专业相关度比较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现实意义,基本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教师指导过程比较严格,写作过程基本规范;整体质量较高。 |
不执行学校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选题与所学专业相关度不高,理论价值或现实意义较低,与培养目标要求不符;教师指导过程不严格,写作过程不规范;整体质量不高。 |
5.4 社会声誉与就业(8分) |
5.4.1招生及生源情况(3分) |
专业生源质量高,近三年录取平均分高于省二本线(文科类专业24分、理工类专业28分、体育类专业5分、艺术类专业28分)以上,第一志愿报考率在(文科类专业50%、理工类专业60%、体育类专业70%、艺术类专业80%)以上,报到率在98%以上。 |
专业生源质量较高,近三年录取平均分高于省二本线(文科类专业20分、理工类专业25分、体育类专业3分、艺术类专业25分)以上,第一志愿报考率在(文科类专业35%、理工类专业45%、体育类专业60%、艺术类专业70%)以上,报到率在95%以上。 |
专业生源质量还需提高,近三年录取平均分高于省二本线(文科类专业20分、理工类专业25分、体育类专业3分、艺术类专业25分)以下,第一志愿报考率在(文科类专业35%、理工类专业45%、体育类专业60%、艺术类专业70%)以下,报到率在95%以下。 |
5.4.2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2分) |
毕业生就业措施得力,初次就业率高于学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就业整体质量高。 |
毕业生就业措施比较得力,初次就业率与学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持平;就业整体质量比较高。 |
毕业生就业措施不力,初次就业率低于学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就业整体质量不高。 |
5.4.3毕业生信息反馈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3分) |
近三年毕业生信息反馈工作扎实有效,第三方评估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高。 |
能够按照学校要求做好毕业生信息反馈工作,第三方评估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比较高。 |
近三年没有开展毕业生信息反馈工作,第三方评估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低。 |
6.专业学生发展(10分) |
6.1 学生指导与服务(2分) |
6.1.1专业(职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2分) |
专业(职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又强化学生的学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满意度高。 |
专业(职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较丰富,比较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学生满意度比较高。 |
专业(职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少,形式单一,学生满意度低。 |
6.2 第二课堂(4分) |
6.2.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1.5分) |
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结合专业特点,构建起完善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保障措施(包括人员、经费、平台等)有力,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积极。 |
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结合专业特点,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制定有保障措施,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比较积极。 |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不积极。 |
6.2.2社团建设、开展科技文化活动情况及育人效果(1.5分) |
结合专业特点,建有多个学生社团,社团会员多,经常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学生参与率高,育人效果好。
|
结合专业特点,建有学生社团,社团会员比较多,开展过科技文化活动,学生参与率比较高,育人效果比较好。
|
无学生社团,科技文化活动开展少,学生参与率低,育人效果差。
|
6.2.3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1分) |
近三年学生到国(境)内外交流学习人数多,通过交流学习,学生进步大。 |
近三年有学生到国(境)内外交流学习,通过交流学习,学生进步比较大。 |
近三年没有学生到国(境)内外交流学习。 |
|
6.3 学风与学习效果(4分 |
6.3.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2.5分) |
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结合本专业学生学习实际,建立健全各种学风建设实施细则,措施有力,可操作性强,执行严格,将学风建设落到实处,学习氛围浓厚,学风良好。 |
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结合本专业学生学习实际,建有学风建设实施细则,执行比较严格,学风比较好。 |
学风建设措施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执行不力,学风较差。 |
6.3.2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1.5分) |
近三年学生对迎新工作、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就业工作的满意度高。 |
近三年学生对迎新工作、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就业工作的满意度比较高。 |
近三年学生对迎新工作、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就业工作的满意度低。 |
7.自选特色项目(10) |
各专业在专业建设、专业教学、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开展的特色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