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综合信息 | 部门概况 | 本科招生 | 教学研究 | 专业建设 | 人才培养 | 实践教学 | 监控与评估 | 政策与制度 | 资源共享 | 办事流程 

  当前位置:文章正文  
关于印发《陕西理工大学2018年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8-05-01 12:03   审核人:

 

陕西理工大学文件

陕理工校发2018〕19

关于印发《陕西理工大学2018年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校属各单位:

现将《陕西理工大学2018年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实施方案》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陕西理工大学2018年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陕西理 工大学

2018412日

 陕西理工大学党政办公室               2018412日印发

附件

陕西理工大学2018年本科专业

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学校2018年重点工作安排,结合专业建设与发展实际,为做好2018年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提高质量”的评估方针,着力推进学校专业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进一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评估目的

1.充分发挥专业评估的诊断、导向和改进作用,为学校本科专业建设和改革调整提供依据。

2.引导教学单位在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的过程中,树立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

三、评估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本次专业评估依据受评专业现状和相关专业标准要求,引导各受评专业对照标准,查缺补漏,挖掘潜力,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为学校专业布局和调整提供客观依据。

2.实证性原则。本次专业评估严格规范评估过程,依据客观事实和量化数据,客观独立做出评估结论。

四、评估对象和评估重点

1.评估对象


依据本次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目的和评估原则,结合学校专业现状与建设实际,本次共抽取17个学院21个专业进行评估。具体见下表:

陕西理工大学2018年本科专业评估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所在学院

1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学院

2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与法学学院

3

汉语国际教育

文学院

4

秘书学

5

图书馆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6

应用心理学

教育科学学院

7

日语

外国语学院

8

舞蹈编导

艺术学院

9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体育学院

1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11

信息与计算科学

1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13

环境科学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14

环境工程

15

食品质量与安全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16

能源与动力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17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8

自动化

电气工程学院

19

工程管理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20

电子商务

管理学院

21

市场营销

2.评估重点

本次评估旨在促进各教学单位进一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因此重点评估专业定位与规划、专业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专业教学效果等。

五、评估组织与实施

本次专业评估工作由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具体包括:负责细化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负责实施专业评估的组织工作;负责组建专业评估专家组;负责初审专业自评报告;负责汇总评估结论。

六、评估程序与时间安排

1.专业自评

各专业根据本实施方案和评估指标体系,认真开展自我评估,在全面自评、重点剖析的基础上,形成各专业的自评报告。收集整理好能够证明自评报告内容的支撑材料,供评估专家查阅。

时间:2018年4月——9月底。

2.专家评估

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按文、理、工组成三个评估专家组,每个专家组由5—7名校外专家和校内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3名。专家组通过审阅各专业自评报告进行初评;根据初评结果确定一定比例的专业进行实地考察和综合研判,形成各专业的评估结论。

时间:2018年10月1日——11月15日。

3评估结论审核与公布

专家组提供的专业评估结论,经学校审定后,在校内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

时间:2018年11月16日——11月30日。

4.整改提高

各专业根据评估结论和专家现场考察反馈的问题及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予以整改提高,各专业的整改报告在2018年12月31日前报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学校将在2019年12月对部分专业的整改情况进行抽查。

时间:2018年12月1日——2019年12月。

七、结果运用

本次评估结果将作为学校进行专业建设、专业布局与调整的直接依据之一。

对于评估结果优秀的专业,学校将从专业建设经费、师资队伍建设、招生计划指标以及各类教学建设项目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对于评估结果较差的专业,学校将从专业建设经费、师资队伍建设、招生计划指标以及各类教学建设项目等方面予以适当缩减;对于评估结果特别差的专业,学校将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实施隔年招生、暂停招生或直接停办该专业。

九、几点要求

1.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本次专业评估工作,应根据《陕西理工大学本科专业评估实施办法》(陕理工校发〔2017〕30 号)的要求,成立由主管教学院领导、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委员和专业负责人组成的专业自评工作组,统筹安排和组织专业评估工作。

2.专业自评是整个评估工作的基础。因此各专业要对照评估指标体系,认真细致地做好自评工作,按时完成自评报告的撰写与提交,并做好相关支撑材料的整理工作。

3.专业自评报告的撰写以近三年(2016年——2018年)的工作情况为主要内容,尽量用数据和数据分析客观描述,数据应真实可靠,数据截止时间为2018年8月31日。


附件

陕西理工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评估标准

A100%~80

B80%~50

C50%~0

1.专业定位与规划(10分)

1.1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6分)

1.1.1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及其确定的依据(2分)

专业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高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政策要求,与学校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总目标高度契合,符合一流专业建设要求。

专业定位比较准确,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基本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政策要求,与学校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总目标基本契合。

专业定位存在偏差,培养目标不清晰,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脱节,与国家相关标准和政策要求有差距,偏离学校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总目标的要求。

1.1.2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在本科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素质等)的体现及依据(4分)

本科培养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环节,充分反映专业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求,符合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所需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规格标准。

本科培养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环节,基本反映专业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求,基本符合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所需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规格标准。

本科培养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环节,在反映专业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求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充分反映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所需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规格标准。

1.2建设目标与规划(4分)

1.2.1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及其执行情况(2分)

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强,分项分阶段目标具体可行,落实措施得力。

专业建设规划比较科学,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落实专业建设规划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无专业建设规划,或专业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强,或落实情况较差。

1.2.2专业改革的总体思路及其保障措施(2分)

专业改革总体思路清晰,保障措施得力,实施效果好。

专业改革总体思路比较清晰,有保障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专业改革总体思路不清晰,无保障措施,实施效果较差。

2.专业师资队伍(12

2.1数量与结构(2分)

2.1.1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执行情况(1分)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目标清晰,目的明确,措施得力,实施效果好。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目标比较清晰,目的比较合理,制定有落实的措施,实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无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规划与计划,或制定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与计划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2.1.2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及其发展趋势(1分)

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学位、年龄、专兼职)和专业学习背景的比例,均高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能有效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发展态势向好,有省级及其以上教学团队。

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学位、年龄、专兼职)和专业学习背景的比例,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持平,基本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发展态势比较好,有校级教学团队。

业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学位、年龄、专兼职)和专业学习背景的比例,低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2.2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投入(7分)

2.2.1师德师风建设与效果(2分)

教师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过硬,为人师表,潜心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有教师获得校级以上师德师风类荣誉。

教师基本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

教师的师德师风整体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

2.2.2教授、副教授为本专业上课情况(1分)

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专业学生授课率达100

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专业学生授课率达90以上。

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专业学生授课率低于90

2.2.3本专业教师开展科研、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4分)

教师熟悉本学科研究前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课程开发指导、信息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并取得显著成绩,近三年获得省级及其以上教学建设项目、教学研究与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等。

教师比较熟悉本学科研究前沿,能够利用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教师能够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课程开发指导、信息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等多种能力,并取得一定成绩,近三年获得校级及其以上教学建设项目、教学研究与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等。

教师对本学科研究前沿不熟悉,不能利用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教学、课程开发指导、信息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不强,近三年无教学建设项目、教学研究与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等。

2.3教师发展与服务(3分)

2.3.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措施(3分)

根据学校相关文件制度要求,制定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推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各种具体措施,执行效果好;构建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中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长效机制,并取得显著效果。

在学院相关文件制度和规划中,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容,有推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措施;有指导中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的制度与措施。

无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推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各种具体措施;或有措施但可操作性不强,执行情况有待改善。

3.专业教学资源(17

3.1专业教学经费(3分)

3.1.1教学经费使用情况(2分)

近三年教学经费都能按照规划和计划予以使用,且使用效益高,完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近三年教学经费基本按照规划和计划予以使用,使用效益比较高,基本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近三年教学经费没有按照规划和计划予以使用,使用效益低,不能保证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3.1.2本专业争取的专项建设经费及其使用情况(1分)

近三年争取有数额较大的专项专业建设经费,按计划使用,并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产生良好效益。

近三年争取有专项专业建设经费,按计划使用,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一定作用。

近三年无专项专业建设经费,或争取的专项专业建设经费没有按计划使用,导致其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无法发挥作用。

3.2专业实验室建设(6分)

3.2.1本专业实验室及其设备情况(1.5分)

专业实验室及其设备完全满足本专业学生培养需求,各项管理制度齐全,管理规范。

专业实验室及其设备基本满足本专业学生培养需求,有基本的管理制度,管理比较规范。

专业实验室及其设备不能满足本专业学生培养需求,没有管理制度,管理不规范。

3.2.2本专业实验开出率(1分)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验项目,近三年的开出率均达到100%。无变更。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验项目,近三年的开出率均在100%,变更在3次以内。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验项目,近三年的开出率未达到100%,变更超过3次。

3.2.3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开设情况(2分)

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100%,且教学效果好。

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90%,且教学效果比较好。

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90%,教学效果一般。

3.2.4实验室开放及利用情况(1.5分)

专业实验室开放时间长,满足本专业学生学习需求,效果好。

专业实验室开放时间比较长,基本满足本专业学生学习需求,效果比较好。

专业实验室开放时间不足,不能本专业学生学习需求,效果差。

3.3专业实践基地建设(2分)

3.3.1本专业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和使用情况(2分)

建有与本专业培养需求相匹配稳定的和数量充足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基地用于实习生实践实训的资源丰富,指导教师水平高,完全满足专业实践实训需要,近三年专业实践实训一直使用。

建有数量比较充足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基地用于实习生实践实训的资源比较丰富,基本满足专业实践实训需要。

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不稳定;无法有效保证专业教育实践实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3.4专业课程建设(5分)

3.4.1本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及其实施情况(1分)

制定有课程建设专项规划,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可操作性强,实施效果好。

在相关规划计划中有课程建设相关内容,有推进课程建设的相关措施,并取得了一定建设效果。

无专业课程建设规划与计划,或课程建设规划与计划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课程建设效果差。

3.4.2本专业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情况(2分)

课程设置有效反映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程数量、结构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满足本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需求;建有省级及其以上各种课程。

课程设置基本反映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程数量、结构基本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基本满足本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需求;建有校级各种课程。

课程设置不能有效反映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程数量、结构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无法满足本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需求。

3.4.3本专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执行情况(1分)

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专业性、基础性、全面性和先进性,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中能够严格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

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基本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基本体现专业性、基础性、全面性和先进性,对教学重点、难点有一定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基本执行并取得一定效果。

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不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无法体现专业性和全面性,对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执行不严格。

3.4.4本专业教材建设及选用情况(1分)

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制度,近三年选用的高水平教材(包括国家规划教材、统编教材、省部级及其以上获奖教材等)比例达到70%以上,使用效果好;近三年有自编的校本教材和特色教材。

能够执行教材选用制度,近三年选用的高水平教材(包括国家规划教材、统编教材、省部级及其以上获奖教材等)比例在70%~50%之间,使用效果一般。

在执行教材选用制度出现偏差,近三年选用的高水平教材(包括国家规划教材、统编教材、省部级及其以上获奖教材等)比例在50%以下,使用效果好;近三年有自编的校本教材和特色教材。

3.5图书资料(1分)

3.5.1本专业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料及使用情况(1分)

与本专业相关的图书期刊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师生借阅量大,有效促进师生素质能力的提升。

与本专业相关的图书期刊种类比较齐全,数量比较充足,基本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师生借阅量比较大,对师生素质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与本专业相关的图书期刊种类较少,数量不足,无法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师生借阅量小,对师生素质能力的提升所发挥的作用不大。

4.专业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24分)

4.1专业教学管理(13

4.1.1专业负责人工作情况(3分)

专业负责人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专业建设,并取得良好效果

专业负责人水平比较高,工作责任心比较强,组织教师开展了部分专业建设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专业负责人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专业建设停滞不前。

4.1.2管理制度建设情况(4分)

根据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出覆盖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管办法或实施细则,并在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严格执行,取得良好效果。

根据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出部分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管办法或实施细则,在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较好执行,取得的效果一般。

无具体管办法或实施细则,或在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有效执行。

4.1.3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情况(4分)

严格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结合专业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近三年来每年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20次以上,活动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有效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取得显著效果。

基本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近三年来每年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15次以上,活动内容比较丰富,有一定的针对性,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部分实际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不能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近三年来每年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15次以下,活动内容仅限于一般事务性的安排,不能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效性比较差。

4.1.4教学档案管理情况(2分)

各类教学资料齐全,归档及时,管理规范,查阅方便。

各类教学资料比较齐全,归档比较及时,管理基本规范,查阅比较方便。

各类教学资料不齐全,归档不及时,管理混乱,查阅不方便。

4.2专业质量保障(11分)

4.2.1建立教学过程质量保障机制(3

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可操作性强,运行良好,能有效监测专业招生、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

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专业招生、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起到一定的监测作用。

专业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可操作性较差,运行不畅,无法有效监测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

4.2.2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4分)

严格执行《陕西理工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施方案》,近三年开展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评教(包括领导干部听课评教、同行听课评教、学生评教等)、信息员反馈等等方面的工作良好。

执行《陕西理工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施方案》,近三年开展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评教(包括领导干部听课评教、同行听课评教、学生评教等)、信息员反馈等方面的工作比较好。

《陕西理工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施方案》执行较差,近三年开展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评教(包括领导干部听课评教、同行听课评教、学生评教等)、信息员反馈等方面的工作比较差。

4.2.3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4

教学管理规范,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明显改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教学各管理比较规范,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高。

教学管理不规范,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无明显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没有提高。

5.专业教学效果(27分)

5.1教学评价(8分)

5.1.1学生教学评价(2分)

近三年毕业生教学满意度在90%以上,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满足度在75以上。

近三年毕业生对教学满意度90%~80%之间,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满足度在75%~60%之间

近三年毕业生教学满意度在80%以下,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满足度在60%以下

5.1.2学生专业满意率(3分)

近三年学生专业满意率均在80%以上。

近三年学生专业满意率均在80%~60%之间。

近三年学生专业满意率均在60%以下。

5.1.3教学督导教学评价(3分)

近三年学校教学督导听课评教优良率均在85%以上。

近三年学校教学督导听课评教优良率均在85%~60%之间。

近三年学校教学督导听课评教优良率均在60%以下。

5.2学生培养效果(7分)

5.2.1毕业率、学位授予率(1分)

近三年毕业率均在98%以上,学位授予率均在95%以上。

近三年毕业率均在98%~95%之间,学位授予率均在95%~90%之间

近三年毕业率均在95%以下,学位授予率均在90%以下。

5.2.2创新创业活动获奖等情况(3分)

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好,学生参与率、获奖率以及获奖层次和获奖等级高。

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比较好,学生参与率、获奖率以及获奖层次和获奖等级比较高。

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少,学生参与率低,无获奖或获奖少。

5.2.3发表论文或取得专利等情况(3分)

近三年学生公开发表论文和取得专利数量多

近三年学生公开发表论文和取得专利数量比较多

近三年没有学生公开发表论文和取得专利,或数量少。

5.3 毕业论文(设计)(4分)

5.3.1毕业论文(设计)整体情况(4分)

严格执行学校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选题与所学专业相关度高,大小适宜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或现实意义,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教师指导过程严格,写作过程规范完整;整体质量高。

执行学校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选题与所学专业相关度比较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现实意义,基本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教师指导过程比较严格,写作过程基本规范;整体质量较高。

不执行学校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选题与所学专业相关度不高,理论价值或现实意义较低,与培养目标要求不符;教师指导过程不严格,写作过程不规范;整体质量不高。

5.4 社会声誉与就业(8分)

5.4.1招生及生源情况(3分)

专业生源质量高,近三年录取平均分高于省二本线(文科类专业24分、理工类专业28分、体育类专业5分、艺术类专业28分)以上,第一志愿报考率在(文科类专业50%、理工类专业60%、体育类专业70%、艺术类专业80%)以上,报到率在98%以上。

专业生源质量较高,近三年录取平均分高于省二本线(文科类专业20分、理工类专业25分、体育类专业3分、艺术类专业25分)以上,第一志愿报考率在(文科类专业35%、理工类专业45%、体育类专业60%、艺术类专业70%)以上,报到率在95%以上。

专业生源质量还需提高,近三年录取平均分高于省二本线(文科类专业20分、理工类专业25分、体育类专业3分、艺术类专业25分)以下,第一志愿报考率在(文科类专业35%、理工类专业45%、体育类专业60%、艺术类专业70%)以下,报到率在95%以下。

5.4.2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2分)

毕业生就业措施得力,初次就业率高于学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就业整体质量高。

毕业生就业措施比较得力,初次就业率与学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持平;就业整体质量比较高。

毕业生就业措施不力,初次就业率低于学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就业整体质量不高。

5.4.3毕业生信息反馈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3分)

近三年毕业生信息反馈工作扎实有效,第三方评估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高。

能够按照学校要求做好毕业生信息反馈工作,第三方评估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比较高。

近三年没有开展毕业生信息反馈工作,第三方评估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低。

6.专业学生发展(10分)

6.1 学生指导与服务(2分)

6.1.1专业(职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2分)

专业(职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又强化学生的学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满意度高。

专业(职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较丰富,比较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学生满意度比较高。

专业(职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少,形式单一,学生满意度低。

6.2 第二课堂(4分)

6.2.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1.5分)

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结合专业特点,构建起完善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保障措施(包括人员、经费、平台等)有力,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积极。

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结合专业特点,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制定有保障措施,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比较积极。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不积极。

6.2.2社团建设、开展科技文化活动情况及育人效果(1.5分)

结合专业特点,建有多个学生社团,社团会员多,经常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学生参与率高,育人效果好。

结合专业特点,建有学生社团,社团会员比较多,开展过科技文化活动,学生参与率比较高,育人效果比较好。

无学生社团,科技文化活动开展少,学生参与率低,育人效果差。

6.2.3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1分)

近三年学生到国(境)内外交流学习人数多,通过交流学习,学生进步大。

近三年有学生到国(境)内外交流学习,通过交流学习,学生进步比较大。

近三年没有学生到国(境)内外交流学习。

6.3 学风与学习效果(4

6.3.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2.5分)

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结合本专业学生学习实际,建立健全各种学风建设实施细则,措施有力,可操作性强,执行严格,将学风建设落到实处,学习氛围浓厚,学风良好。

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结合本专业学生学习实际,建有学风建设实施细则,执行比较严格,学风比较好。

学风建设措施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执行不力,学风较差。

6.3.2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1.5分)

近三年学生对迎新工作、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就业工作的满意度高。

近三年学生对迎新工作、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就业工作的满意度比较高。

近三年学生对迎新工作、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就业工作的满意度低。

7.自选特色项目(10

各专业在专业建设、专业教学、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开展的特色工作。

几点说明:

1.本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主要由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45个观测点和1个特色项目构成,满分为110分。特色项目为加分项目,各专业可根据要求自行确定并加以总结。

2.评估标准中的A100%~80)、B80%~50)、C50%~0)为各观测点的赋分范围,评估专家可根据评估标准的要求在上述范围内给各专业相应观测点赋分。

关闭窗口
质量工程专栏  

 

* 特色专业
*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精品课程
* 精品教材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Copyright ? 2010 - 2016 教务处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723000